新规能否管住灌装酒?

2012年06月26日 -- 0 779


  近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公示了《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下文简称《条件》),并将于7月1日起实施。《条件》中提到,对除特种葡萄酒生产企业之外的新建企业和酒庄,设置了规模、原料保障能力等硬性门槛,这也是国内与红酒行业相关的首例规定。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从大方向对葡萄酒生产企业进行了规范;另一方面,却无形中将小规模的正当企业挤在门外。有媒体指出,《准入条件》的出现意味着灌装企业将出局,那么,实情究竟如何呢?

  进口葡萄酒广州占绝对优势

  去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额达450亿元,跃升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虽然,国产葡萄酒的消费额占7成,但是进口葡萄酒以每年50%的扩张速度进入中国市场,已经直接威慑到国产酒的地位。据统计,国内的红酒代理商从三年前的800家快速增加到今天的4000家。而在广州这个发达的葡萄酒消费市场上,进口酒更是占有据对优势。一九在线董事长黄文雄向记者透露,从今年以来的销售统计数据看,国产酒仅仅占到葡萄酒总销售量的10%,进口酒却独霸90%的份额。“广州消费者对进口酒的认同度高于国产酒,因此尽管进口酒价格比国产酒高出几个档次,购买者依然趋之若鹜。我们所销售的国产酒少则二三十元一支,最贵也就两百多;而进口酒均价成百上千的不在少数。”

  灌装乱象扰葡萄酒市场

  “国产葡萄酒的市场相对浮躁很多,问题多多。”业内人士透露,个别国产酒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打造“神话式”谎言。“比如说,今年刚在某产区开发了多少万亩的果园来生产葡萄,明年就宣布葡萄酒产量上万吨。”专家认为,如果遇上好气候时,不是无可能。但更多时候,葡萄的生产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存在不稳定性。葡萄酒生产不是一个速成行业,国外的庄园是通过世代努力建立而成,种葡萄是“靠天吃饭”。

  购葡萄酒浆勾兑造假

  第二种乱象则是“灌装葡萄酒”,是指国内个别注册商标的中小型商家,也不排除有大企业,从一些灌装葡萄酒业务的机构手上购入葡萄酒浆,集中灌瓶后销售。

  更甚者,为了提高利润而勾兑葡萄酒,10吨的葡萄酒原浆液一下兑成30吨。更有造假者,则从年份、成分和概念上造假。

  新规难破“监管难”

  有称《条件》出台意味着灌装企业将出局,实际如何?

  记者了解到,《条件》共分八部分,真正对企业起约束作用的是一、二部分中的两个内容:企业(项目)规模与原料保障。张裕葡萄酒集团相关负责人韩先生认为,《条件》并未涉及现存的各种葡萄酒造假现象,无法起到约束作用。品酒师陈龙认为,准入标准过于笼统,可执行性不高,对行业规范有限,“更无法作为法律依据”。

  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指出,《条件》须完善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是增加配套实施细则,以增强执行度。如在要求企业规模的标准为“新建酒庄酒生产企业(项目)年生产能力应不低于75000升”,可到底如何确定酒厂产能,应有更详细的说法;其二,购买进口原酒,那些原酒企业可以购买,哪些不能,也是盲点,同时缺乏对原料的监管。目前,葡萄酒行业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农户为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与公司追求品质的矛盾将继续存在;其三,缺乏对已建立企业的退出机制。《条件》主要适用于新建企业(项目),而对于已建成但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并未起到约束作用。

  进口酒代理缺乏约束

  “这是一把双刃剑”。我国目前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共约110万亩,其中约65%控制在张裕、ST中葡、长城酒业、王朝酒业等少数龙头企业手中,其他进入者很难拥有原料供应基地,且由于酿酒需要3年以上树龄的葡萄树,短时间内潜在竞争者难以满足条件,因此大量潜在竞争者必将被拒之门外。

  另外,不少专家注意到,《条件》基本只针对国内生产葡萄酒企业,对于进口葡萄酒的代理,则缺乏相关约束规定。

  黄文雄认为,规范国内葡萄酒市场,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政府起牵头协助作用,行业协会制定专业细则,“这需要集中专业人士来出谋献策,只有他们才知道哪些方面要抓,哪些方面要放。”

  培育葡萄酒文化

  至于企业,他则建议无论进口葡萄酒代理商还是国产酒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时都应该转移一部分精力来培育葡萄酒文化市场,普及葡萄酒知识,提高人们的认知,据他观察,省外消费市场与广州差距很大,“省外消费者更看重价格,进口酒往往因为贵而被忽视。”

  葡萄酒国家培训师曾徽认为,国内百姓对红酒文化一知半解。作为红酒生产企业,自然承担着红酒知识、红酒文化普及的责任。只有消费者增加了对红酒文化的理解,在消费时才不会出现盲目消费和跟风消费的行为,也有助于国内葡萄酒行业向着深层次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