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死磕历史的话,中国的葡萄酒事业起步不比法国晚多少。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到了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喝了人家的葡萄酒,马上快递了一包葡萄种子回来,还请了几个酿酒师,我们的葡萄酒产业就这么开始了。那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皇宫前后都是葡萄园,大家喝得不亦乐乎。
到了东汉末年,国力衰退了,饭也吃不饱,没心思种葡萄,所以葡萄酒异常珍贵,于是就发生了一个著名的事件。有个叫孟佗的小子,苦心结交权重一时的宦官张让,瞅准机会送了他一斛葡萄酒,张让一高兴,给了他一个凉州刺史当。这就是“一斛凉州”的故事。刺史放在现在就是省长,一斛合今天也就20升,等于说27瓶葡萄酒换了个省长干。这生意也太离奇了,要知道当时全国就13个州,岂不是350瓶葡萄酒就换完了,张让到底会不会算账啊?
经过魏晋南北朝,葡萄酒行业逐渐恢复,到了唐代,生活富足了,葡萄酒开始了大发展,不管是高官巨贾还是黎民百姓都爱喝。李白就曾经写诗说:“汉江的水啊绿油油,就像刚出的葡萄酒,如果这是真的酒,我每天得喝三百口!”赤裸裸的酒鬼情怀啊!唐军攻破高昌(也就是现在的吐鲁番)以后,还意外获得了白兰地的酿造方法,唐太宗亲自在宫里试验,结果自然是味道好极了。
宋代人们已经可以把葡萄酒玩出花样,比如葡萄加上杏仁和中国的米酒一块酿,这种标新立异的酒还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真正让葡萄酒进入繁盛的是元代。当时米酒的税率是25%,葡萄酒的税率是6%,有人就说了:“这不公平啊,葡萄酒的税率应该调整。”当时的皇帝忽必烈立刻召开了听证会,会上代表们说:“葡萄酒不用粮食,所以不会消耗国家战略物资,以前税率才3.3%呢。”忽必烈一听,有道理,那就调成3.3%吧,结果不升反降了。
想来忽必烈也是个葡萄酒爱好者,在皇宫里专门开辟了葡萄酒窖,还掌握了鉴定真假葡萄酒的办法。元代时候不仅葡萄种类多,种植面积也广,在太原和南京还有官办葡萄园。当时的御膳房主管叫忽思慧,他不仅是个美食家,还是个品酒师,他对全国的葡萄酒有个分级评定,按照他的说法,吐鲁番排第一,甘肃第二,山西虽然是政府自己的葡萄园,但是只排第三。
到了明代,虽然酒业兴旺,但是葡萄酒失去了税率优势,逐渐走向下坡路,很是惨淡了一段时间,直到清末的1892年,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才算重振了葡萄酒的风气。当时还请了很多文人来给葡萄起名字,于是有了“赤霞珠”、“品丽珠”、“雷司令”、“长相思”、“琼瑶浆”……反正简单清晰有诗意的名字基本上都是那时候起的。再看看现在翻译的那些绕口的名字,什么卡本什么翁的,读起来舌头真的不会有事么?
葡萄酒事业刚红火了没多久,战乱了。抗日战争加解放战争打下来,厂也倒了,人也跑了。到了1949年,连张裕都只剩下两名职工,其他酒厂就别提了,全国的生产能力只有100吨,更糟糕的是,干型酒没人会酿了,在葡萄汁里加酒精和糖水倒是挺流行。现在也有很多朋友说,那是童年的味道,然后哗哗地往干红里兑雪碧。这么怀旧的人大家一定要珍惜。
虽然中间也有很多人提过酿干型酒的想法,但是真正的转机发生在1972年,周总理邀请尼克松访华。那时候中国和西方已经隔绝好些年了,尼克松一想,中国不会连葡萄酒都没有吧,我还是自己带吧,于是叫人从加州搬了13箱葡萄酒上飞机。到中国上了餐桌一看,还真没有像样的酒,来人,把我的酒拿出来,还揶揄了一句:“中国啥都好,就是缺少葡萄酒和美女。”这事让总理脸上挂不住了,小尼,还能好好说话么?转身就下了个文:各部门注意,美女就不计较了,给我研究研究干红和干白都是怎么酿的。
后面就是酒业泰斗郭其昌的故事了。经过数年的试验,1978年,新中国第一瓶干白诞生,1983,新中国第一瓶干红诞生。郭老为葡萄酒事业立下赫赫功劳。如今中国的葡萄酒产量全球第五,消费量全球第一,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宁夏贺兰山东麓、新疆、沙城等著名的优质产区,国产酒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连杰西斯·罗宾逊大师都被惊呆了:“看中国人这办事效率,估计五年,哦不,三年,就能出现世界级的名酒了。”
回望两千多年的葡萄酒历史,有苦有乐有笑点。掰掰手指头一算,罗宾逊大师的预言只剩两年半了,很高兴生在这个葡萄酒的盛世,可以眼看着奇迹诞生。大家一定要多喝红酒,保持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看到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