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酒乡之旅(序)
2015年04月12日1402052
南美葡萄酒产区,是我还没去过也最想去看看的葡萄酒产区之一。2014年7月的一天,还未曾谋面的阿根廷葡萄酒协会(WINES OF AGENTINA)北京代表处的Sherry给了我一个惊喜,她打来电话,热诚邀请我参加前往阿根廷葡萄酒产区的中国葡萄酒媒体访问团,我很高兴的接受了邀请。可是查看阿根廷领事馆关于办理签证的有关要求吓了我一跳,签证材料除了要求进行公证外,还要到国家商务部进行认证,原来这么麻烦啊,真担心中间有个什么耽搁卡壳就去不成了,好在Sherry给了个阿根廷广州领事馆联系人的咨询电话,我让公司的林助理跟他咨询和沟通,结果签证办得异常的顺利,不仅没要公证认证材料,连财产证明都省下了,当天上午递交护照,下午就拿到了签证。
7月26日一早从家里出发,开始了我此生最长的一次远距离旅行,南宁-上海-阿姆斯特丹-布宜诺斯艾利斯,于28日凌晨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并与Sherry、葡萄酒评论杂志的李玉、逸香网的亓闻、张沛和酒斛网的Oliver周汇合,开始为期一周的阿根廷葡萄酒之旅。
我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住的酒店
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个在南美最像欧洲的城市,当地人的语言、人种结构、文化和生活习惯等等我都感觉和西班牙差不多,葡萄酒在阿根廷的人均消耗量也很大,位列全球前十。
下午,我们参加了一个为我们准备的阿根廷葡萄酒产区介绍会。
阿根廷是世界新兴产区葡萄酒代表性国家,1516年,第一批Vitis vinifera酿酒葡萄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美洲。从而使阿根廷酿酒业传承无不深受欧洲经验与传统之熏陶。
在1551年,阿根廷种下了第一株葡萄,随即迅速蔓延至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安第斯山地区的优质土壤和气候,让葡萄酒行业实现大规模快速增长。当时的殖民带来属于欧洲的葡萄品种,由于气候不同,寻找合宜的地理位置试种并不是十分顺利。直到1577年来自于秘鲁的传教士在安第斯山脉间成功种下葡萄。
受西班牙和意大利影响深远,最有系统的葡萄园和酒厂均是由该两国的移民后裔设立的。十六到十八世纪之间由于西班牙人实行葡萄酒公卖制度,葡萄耕植并不十分的兴盛。直到圣马丁将军1820年战胜西班牙人,阿根廷独立建国后,一般居民才得以任意耕种葡萄。
在十九世纪,欧洲移民带来了新的种植技术和葡萄品种,它们在安第斯山和科罗拉多河谷找到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二十世纪初,一群群来自西班牙、意大利与法国等新移民又带来先进的葡萄耕植、酿造技术,阿根廷葡萄酒才正式迈入新的纪元。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门多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国外资本的进入加速了阿根廷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阿根廷葡萄酒开始出口并成为世界第八大葡萄酒生产及出口国。
阿根廷的葡萄园在原理海洋的海拔300米至3000米之间的平缓平原上(坡度在0.2-2%),其中Calchaqui Valley的葡萄园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葡萄园之一。阿根廷白天阳光充足夜间寒冷,干燥温差大降雨少,气候条件相当稳定,所以好年差年的分别不像波尔多明显。而从安第斯山脉上流淌着纯净的雪水及无污染适合葡萄生长的土壤,保证了葡萄原料的稳定品质。阿根廷的葡萄酒界人士自信的表示,阿根廷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这里的葡萄园基本上都自然实现了有机栽培,这在有机栽培生产的成本投入上要远低于传统的葡萄酒生产国家。
阿根廷全国有1301家葡萄酒生产企业(酒庄),其中前20家的产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50%,其中,CUYO产区的门多萨占到国内葡萄酒生产总量的60%。阿根廷所种植的葡萄品种基本上全部是国际品种,其中马尔贝克、赤霞珠、品丽珠、伯纳达、西拉、美乐及特浓情、霞多丽在阿根廷表现的尤为出色。
听完专家对阿根廷产区的介绍,我们也分别品尝了代表各个产区典型特征风貌的14款产品,这些酒的综合评分在90分左右,其中北部产区的产品单宁虽然细腻但不够强壮,口感相对较简单,而作为主产区的门多萨,大部分的酒都显得激情洋溢,可可、果酱、香料气息明显,单宁丰富结构感强,而越往南部其口感越精致柔顺优雅。到了最南边的巴塔哥尼亚气候凉爽的产区,水果香气明显,口感愉悦、优雅平衡。
听完产区介绍,我们又另外品尝了Paiman、Bodega del Desierto、El Esteco三个酒庄的酒,时间已过晚上八点半,别忘了,这里的生活习惯随西班牙,晚餐都在9点左右才开始。这一下下午品尝了30款左右的酒,看来未来几天要尝的酒业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