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春鸣】喝葡萄酒没面子?解读中国消费者的偏好

2024年11月27日047

葡萄酒的消费者为什么越来越少了?视频比较长,希望您能耐心听完,你才了解当下中国葡萄酒市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今天我从葡萄酒消费者的角度,来探讨一个最基本的定义:葡萄酒是什么?在今年以前,对我来说,答案是很明确的,葡萄酒是一种社交货币。自古以来,酒就具有社交属性,所谓无酒不成席,因为酒能够打破隔阂,让人更容易敞开心扉,促进交流,而且还能放大情感,无论是喜悦、悲伤还是兴奋,都能在酒的作用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

 

尤其进入商业社会之后,酒作为社交的润滑剂,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降低社交场合的紧张感,让交流更加顺畅,其实无论要升官要发财,都得有人脉,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人脉基本上就是喝出来的,尤其在官场上,不同种类的酒往往代表着不同的群体认同,品味反而是其次的,通过选择不同的酒,你可以获得某个群体的认同,而这种认同能够为彼此的合作打下基础。

我在2012年开始就被美国国际侍酒师协会ISG授权作为中国区的总代表和首席讲师,我们开展三个级别的葡萄酒教育,在疫情之前,每年大约有接近2000个学生,那么其中初级班是一天的课程,目的很明显,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和常识,在餐桌上能够通过葡萄酒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说白了,我教给你的知识,你可以当做社交货币来用,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葡萄酒作为一种社交货币,我们传达给爱好者或者消费者,是一种精英文化,一种贵族文化,是一种很明确的等级制度,我们知道每一瓶葡萄酒在酒标上都会标明这个酒的等级,像我手中这一瓶拉图,最底下一行字是波雅克村庄级的AOC,这是法国1936年开始建立的葡萄酒法律体系,其他的国家基本上都是以这个体系作为蓝本来制定本国家的等级制度,中间标明是列级庄,这是1855年拿破仑三世制定的列级庄分级体系,5个等级,这是第1级。

于是问题来了,30年前我们大家都不懂葡萄酒的时候,我们喝的是葡萄酒,不好喝没关系兑着雪碧喝,所以整个深圳所有的夜场,大家都喝葡萄酒,葡萄酒成为一种大众的消费品,开开心心的喝,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葡萄酒的认知也不断的提升,就知道葡萄酒是有等级的,那么作为一种社交货币,我用不同等级的葡萄酒来招待客人,也同时意味着客人的面子和地位,你拿一瓶中级庄,我拿一瓶力士金,我是列级庄,你就会没面子了,但是有人又拿出一瓶玛歌或者拉菲来,人家是一级庄,力士金是二级,那我又没面子了,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像我这几年出去吃饭,虽然是别人请客,但是我一到场,主人就会问:凌老师今天带什么好酒来了?所谓好酒,就是你带一瓶什么级别的酒来了,所以往往我带的酒比人家饭钱还贵,不然人家没面子啊,那你说究竟谁请谁呢?反过来说,对主人也是一种压力,因为我是葡萄酒专家,人家请我吃饭,往往也要特意去弄一瓶好酒,我喜欢喝勃艮第,没有特级园,你也得弄瓶一级园给我喝,所以人家请我吃饭也是压力山大。

但是白酒同样作为一种社交货币,就没有这种等级制度,这几年酱香热,茅台的价格再贵,它也没有级别,钓鱼台国台习酒郎酒怀庄,国家或者行业协会有说哪一个级别更高一些嘛?另外,国外有一堆的葡萄酒大师和专家,给葡萄酒打分,不同的分数,其实也意味着不同的级别,当然分数越高,价格也越贵,我是广东省酒协品酒师侍酒师专业管理委员会的主任,也是深圳酒协专家委员会的主任,我们有许多的白酒专家,国家一级品酒师和国家评委,但是你有听说过他们给白酒打分吗?今年的钓鱼台和去年的钓鱼台哪个分数高呢?你听都没听说过,还有喝白酒也不需要去上课,没有一个专家出来教你怎么样喝茅台,怎么样喝五粮液?

 

也就是说白酒作为社交货币,没有等级没有分数,我喜欢喝哪个香型哪个品牌,那是我个人的爱好,我不用去比来比去,而葡萄酒作为社交货币,不仅有等级有分数,而且还有鄙视链,喝老世界的看不起新世界,喝勃艮第的看不起喝波尔多的,尤其在经济下行、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越懂葡萄酒压力就越大,年轻的一代,尤其是90后和00后,要么干脆不喝葡萄酒,要么转而去喝其他的酒种,所以就造成了喝葡萄酒的消费者越来越少,我的观点您同不同意,欢迎给我留言指正,我希望通过交流和辩论,我们共同来提升中国葡萄酒的市场。

那么针对这种现象,未来中国葡萄酒应该何去何从呢?这就回到在视频的开头,我说在今年之前我认为葡萄酒是社交货币,社交货币的特点主要是让别人开心,但是葡萄酒有个最大特点是能够让自己开心,所以我作为一个葡萄酒专家,我认为我们不要再居高临下的去教导消费者,而是应该带头鼓励,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和口味的偏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葡萄酒,愉悦自己,让葡萄酒更加的大众化,个人化,爱怎么喝就怎么喝,而不是精英化贵族化等级化。我每天都会分享自己30多年来经验和感受,关注我,和我共同成长,一起为中国葡萄酒谋出路,,同时别忘了鼓励我,给我点个赞,明天再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