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心情:
1、 躺在《梅里往事》的竹椅上,和梅里十三峰一起晒太阳,欣赏雪山瞬息万变的美景。夜了,坐在顶楼玻璃房的窗前,和月光下的雪山一起入睡,半夜醒来一定要看一眼雪山才能再次安然入眠。清晨,喝着咖啡和雪山一起迎接第一缕阳光。
2、 一种正确的思想是不太关心时间和天气,而是带一颗心,去看神山。无论多么美好的事,最终都会成为往事,所以做人就要做浪漫到骨子里的那个情种。
3、 夜里的雪山另有一番风景,蓝幽幽的天空像是一个布景,衬托着淡淡的雪山,还有繁星,除此而外什么也没有,单纯的像是童话世界。眼前的景物像是清澈的泉水,冲洗着眼睛。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雪的味道,深深吸一口气,像吸入甘冽的清泉。
4、 时光
洗净尘埃
漂浮在往事与将来之间
风
吹呀吹
我一次次探头张望
5、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雪山,春暖花开…。 可惜,这房子不是我的,是《梅里往事》的。
从云南回来这么久了,记忆还是经常生生地把我拉回在梅里的日子,圣洁的梅里雪山,庄严的白塔,满山谷的经幡随风飘扬。找一个温暖的午后,阳光没有顾忌地洒在身上,沏上一杯咖啡,依靠在梅里往事的木窗旁,翻一翻书,累了,就看看远处雪山在蓝天下闪耀的奇异光芒,白塔、经幡装点起梅里雪山的神圣。
梅里雪山最高的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藏语为“雪山之神”,是藏民心中的神山,所以每年的秋末冬初,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大批香客不惜千里迢迢赶来朝拜,一步一叩首的登山的场面让人肃然起敬,卡瓦格博峰是迄今无人能登顶的"处女峰",这里冰川连绵,冻土成片,是登山运动员极想攀登的地方。但是20世纪内英国、美国、日本、中国的登山队曾五次大规模攀登,但均无一次成功。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在向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发起冲击,藏民和喇嘛全体出动,在山脚下跪着祈祷、哭喊,因为他们觉得卡瓦格博顶峰上的保护神会因人类的打扰而离他们而去。谁知队员在距离顶峰270米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雪,队员被迫返回到海拔5100米的三号营地,后来全体队员遇难失踪。直到7年后,遇难登山队员的尸体才被上山采药的藏民药农找到。
也许,这件事情被人们神化了,但是,梅里雪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确实是不可侵犯的。当你能够看到卡瓦格博峰露出真容,你便是幸运的,因为很多的游客在这里连续等上一个月都很难看到日照金山的景象。据万科集团老总、狂热的登山爱好者王石说,他到过梅里十次,只看过主峰卡瓦博格露出五秒钟!当场目瞪口呆。
在梅里雪山的对面,有着许多的客栈和酒吧,但是凡是去过梅里雪山的人一定知道《梅里往事》,那是个有着说不完的故事的地方,一座精致的二层欧式木楼。一层是餐厅和酒吧,总是飘着轻柔的法国和南美音乐,有温暖的色调,舒适的沙发,在远离城镇6个小时车程的这里竟然可以看到一些前沿的时尚杂志,着实让人有些吃惊,挂在墙上的吉他仿佛诉说着那个年轻时的漂泊梦想,桌上的记事簿都是来到这里的游客所写的,厚厚的几本,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心情,其中有一个很好玩的故事:一个女孩在一年前独自来到梅里雪山,孤独地看着山,流着泪思念着一个男生,对着雪山祈祷能够和他在一起,而第二次来到这里,竟是他们的蜜月旅行。连女孩子的字迹都能让人感觉到她的幸福。
晚上的时候,酒吧里经典的两部电影——《消失的地平线》、《1991卡瓦格博山难》就会免费为大家放映。大家围坐在周围,看着电影,喝着冰爽的啤酒,不问来处,聊着各自路上经历,没有烦恼的工作,更没有欺骗和利益。
二层有个面朝雪山的大阳台,有一条可爱的小苏格兰牧羊犬叫做宝宝,整天在阳台上跑来跑去,仿佛不知道累,偶尔也会傻傻地望着雪山,仿佛在沉思着什么……
那里还有一间VIP观景客房,里面安置着一张KING SIZE大床,是每个到梅里的人都向往的,但是如果你不提前预订的话,只能“望屋兴叹”了。
老板名叫往事,是一名计算机硕士,后来在上海做广告企划,周游过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他在休假的时候无意发现了另一种生活,先在美丽的泸沽湖畔修建了网上著名的《摩梭往事》,然后在去西藏的路上发现了梅里雪山,多次留恋不舍,终于在2005年,在观梅里雪山最好的位置,自己设计、修建完成了《梅里往事》。他的妻子是个广州女孩,他们是在丽江因一只可爱的博美犬而邂逅、恋爱然后结婚的。据说,他们的往事主题酒吧,还将继续开到西藏,如然乌,林芝那些异常美丽的地方。
《梅里往事》在当地是惟一一家自带发电系统的人家,所以即使停电了,游客也可以到梅里往事吃饭,泡吧、喝咖啡、听音乐。这里的西餐中餐都非常正宗,服务员是几个非常腼腆的当地藏族女孩,服务让人感觉非常的舒服。这里有最纯正的咖啡豆,专业的意大利咖啡机,很多来过这里的老外评价,在这里他们喝到了最好的咖啡。
这里的酒类品种很多,除世界各国的洋酒外,还有一种特别的葡萄酒——茨中教堂葡萄酒,是离这里不远的有个叫茨中的村子所生产的红葡萄酒。色泽暗红,入口不涩,略有一丝酸味,回味甘甜,不是陈年的,有着独特的温和清新。
这个教堂是清朝同治年间由法国传教士修建的。主教在举行弥撒时,要用葡萄酒做圣血,让主的子民在做完弥撒后领取圣体、圣血一同享用,表明主把他的血与身体奉献给他的子民们的象征,使葡萄酒成为天主教信仰不可缺少的圣物。天主教传入茨中后,法国传教士也把与其宗教活动与生活习俗不可分割的葡萄苗、葡萄的栽培技术、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全部带进了茨中这个从不种植葡萄的山村。当时天主教徒带来了欧洲的葡萄品种“玫瑰蜜”(ROSE HONEY)并在这里广泛种植。听说“玫瑰蜜”(ROSE HONEY)原种在法国已不复存在了,只有这里还有种植,但数量已很少。
一个世纪过去了,如今在茨中教堂院墙外还有2亩多当时法国传教士种植的法国葡萄, 这个葡萄园现在已成为茨中的葡萄苗基地,许多村民从他们父辈那里学到了当年神父们传授的葡萄栽培与法式葡萄酒的酿造方法。 很多人来到茨中村子,都会挨家挨户的去品尝红酒,然后会买很多的茨中教堂红酒,用各种奇特的瓶子装回去,即使再远……
雪山、经幡、喇嘛、蓝天、繁星、阳光、小狗、葡萄酒、梅里往事……这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