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网上聊天,有个id曾问我一个很隐私的问题,说“如果有一个男人,他的婚外女人告诉他,她生了一个孩子是他的,她的目的是什么?”从女人的心理出发,一般来说,除了丈夫以外,女人是不会轻易为哪个男人生孩子的,因为女人为婚外的男人生孩子要付出除了身心以外更多的东西,除非这些东西她情愿付出、或者能得到她认为等价值的交换。所以我给那陌生id的回答很肯定:“或为钱,或为名。”可那id说:“那男人既无权也无钱更无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这倒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有可能是因为爱情吗?” 那id追着问,听得出,这其实是他自己的答案,他只是想在别人那里得到证实。我觉得他说的那个男人似乎就是他自己,他想知道他的婚外女人究竟是不是因为爱他而生下了他的孩子。
提起这件事其实是想说徐静蕾的新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中的女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爱情而非婚生育的女人。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女人在她13岁的时候暗恋上了邻居青年作家,尽管那作家其实是个喜新厌旧的轻薄男人。女孩到了19岁,出落得清秀文雅,与作家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可是几天后,作家就把她抛在了脑后,女孩一个人流落他乡,独自生下了她和作家的儿子,艰难地挣扎在战乱中。又过了8年,女孩成了丰韵十足的女人,和作家有了第二次亲密接触,可是作家竟全然想不起她是谁,只把她当成了**。女人一生没有结婚,把全部爱倾注在儿子身上,可是儿子却在一次流感中死去。万念俱灰的女人在弥留之际,给作家留下了第一封也是最后一封情书。
这部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小说的电影,是徐静蕾继《我和爸爸》后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这一次,徐静蕾居然又获奖了,这部影片获得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使得那些原本以为徐静蕾是当腻了玉女影星想玩导演的人着实吃了一惊,当他们带着挑剔的眼镜仔细看了这片子后,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电影界徐静蕾不仅是个美女还是个货真价实的才女。
不知道男人们看这片子是什么感觉,作为女人我是看得很郁闷、也很心痛,从那个小女孩卑微的暗恋开始,是的,很卑微。一个没有父亲只有一个寡妇母亲的孤独女孩,没有缘由、无法抑制地爱上了一个成年男人,年龄像一道鸿沟,男人遥遥地被隔在鸿沟的另一端,无法向男人表白,也没有人可以述说,只能在男人身后悄悄地窥视,在心里暗暗思念。在那个令人心碎的告别的夜晚,一个人在寒风中默默地等待,想在临别之前再看作家最后一眼,等回来的却是男人与另一个女人的拥抱亲吻。
一直觉得少女的初恋是一种最纯净的爱,没有一点世俗的杂质,也没有一丝物欲的成分,像一条没有被污染过的山泉,这样的爱无论放在多么优秀的男人身上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都是幸运的。这样的爱由于它的至纯而成为珍品,也成为电影中最能打动人的素材。同样描写少女暗恋的电影《四月物语》中,暗恋同样的隐忍:暗恋男孩的女孩怀着隐秘的愿望,终于考上了那所遥远的大学,只因为那是男孩考去了的学校,然后一个人离开家乡去了那个陌生的城市,每天骑着单车去图书馆,期待能在那里看到男孩一眼。这种青春期的暗恋,像一朵开在暗夜的花,在暗处悄然释放出一种神秘而内敛的美,让人心动、也让人心怀怜惜。
当然,这种暗恋如果只生长在青春期,是不会使人过于心痛的,因为青春期总有一些不可确定的东西,不论它的结果如何,获得或者遗失都不会使人过于高兴或悲伤,因为生命还有很长,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回头重来。
然而,当这种暗恋延续了一个女人的整个一生,从少女时代到成为一个母亲,甚至到生命即将离她而去,依然找不到出头之日,这爱就变得霉暗沉重了。如果她爱上的是一个情深义重的男人,即使暗恋终无结果,一生却也无怨无悔了,然而故事中的男主角恰恰是一个好色轻薄之人,连他家老仆人几十年不见都能想得起的邻家小女孩,与其有两段床第之欢的男人却想不起她是谁,她那样真实地沉浸在他的怀里,他却看不到她的存在;她那样失去自我地爱他一生,却始终无法走进他的世界,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渗透灵魂的疼痛呢!这才是爱情真正的悲哀。
片子中的薄情作家是姜文扮演的,不知道徐静蕾为什么会选择姜文,一直觉得姜文并不适合演烂情的知识男性,因为他身上有太多的忠义之气和霸道的匪气,如果用台湾演员赵文瑄来演这个角色,我觉得应该会更出彩,赵文瑄在电视剧《武则天》中饰演女皇的男宠张逸之留给人的印象太深了,那种文雅飘逸与蚀骨玄邪,应该更能胜任这种令女人迷恋一生又终不可得的角色。
当然,选择姜文徐静蕾有她自己的道理,其实这样一个故事本身是通过一个女人的爱情经历来渲染爱情的魔力,爱情其实毫无道理可言,爱与不爱,情外人永远无法理解,人在恋爱时是没有判断力的,爱情也并不因为爱着的两个人外貌或性情上的更适合而变得更合理,相反,男女两个人反差越大,越能突出爱情作用的这种无理效果,从这一点上看,徐静蕾还是深谙此道的。
虽然这仍然是已经被人讲烂了的痴情女和薄情郎的故事,可是我还是忍不住喜欢这部女性化的电影,喜欢那些缠绵、细腻的镜头,那些镜头不动声色地掠过喧嚣动乱的外部世界,深深窥入一个女人的私密内心里,在这个单纯的空间里,除了女人隐秘固执的情感之外,似乎没有太多的人间烟火,连战乱都是轻描淡写的,只有那一个远远爱着、长久爱着、爱得心痛的人,那些女人低缓的内心独白,那些琵琶奏出的轻袅哀怨,那些淌着爱却得不到回望的眼神,令人不知不觉地沉浸在一个至美至真至纯的爱情世界里。
女人的心动有时候让人莫名其妙,往往是一瞬间的事,然而这几秒钟凝聚和爆发的情感却可以绵延一生,爱上一个人,就是接受他的一切,他的才华,他的学识,他的负心薄情,他的忘却,爱是一条不归路。在这种爱面前,爱上什么样的人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感动人的是那爱的本身,付出一切,不求回报,不屈不挠,无怨无悔,爱那个人成为生命中唯一的主题,爱固化成女人生命的本身。
可是,这样的片子似乎只能感动女人,因为那样的痴情是女人曾经期待而终无经历的。而男人却无动于衷,在他们看来,在女人心里,与钱相比,爱情变得越来越飘渺,越来越苍白无力了,男人们绝望的是,像这种“一根筋”的为爱而生的女人已经像稀有动物一样稀少了,女人的现实和狡猾除了使男人的好色不敢再一意孤行以外,更使男女双方都在质疑爱情的力量了。
我还是坚持从女人的角度看,《陌》片中这样的女人难道就真的是不幸的吗?无论如何,尽管爱得很无奈很痛苦,可她的一生都在爱着,与那些一生找不到爱的女人相比,她应该是幸运的,毕竟爱着本身就是幸福的。
看这样的片子,看完有一种很强烈的疲惫感,好象亲身经历了一次爱情洗礼,这洗礼令你以前构建的所有爱情理论都荡然无存,你无从下手来重新说服自己,最后你看到了一杯酒,一杯五颜六色的酒,原来,爱情只是一种随意调出的鸡尾酒,对于这种眩目的液体,不必追究它的味道,它只是用来感受而不必非要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