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之路还有多长?

2012-02-07 16:07 来源 :  《美酒生活》 作者 :  方军

     前些日子,观看徐克的“通天帝国”影片中,洛阳城内繁华如锦的街市上出现双耳陶罐被转抬到车上,心想,这是否就可以反映当初大唐盛世,葡萄酒已经伴随着贸易开始流行了?随后,当有影评人在评论同期的“剑雨”PK“通天帝国”时认为,“剑雨像清茶,少许回甘,狄仁杰倒是像葡萄酒,有点韵味”。当然,我可不是帮助拉徐怪侠的票房,只是那个场景比较深刻而已,莫非也是葡萄酒深入心髓给纠结出的职业病?

     再回到王翰所在的唐代,是否真有如他所写的《凉州词》中的一样,“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来自西域的葡萄美酒,除了京中少数权贵,普通人自是无法享受得到,而那些征战的将士们却是有口福可以豪饮。虽然如今如何口福这点较难考证,但也说明这葡萄酒与咱华夏之邦的缘份不小。

     当幸福的时光洒进21世纪,尤其近几年来“葡萄酒”高频率出现我们的视线中。市场上已经不缺少来自世界主要产区的各式各样的葡萄酒。而伴随着国人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各种形式和规模的葡萄酒专卖店、酒窖陆续出现在街头,各种主题的品酒会也你方唱罢我登场,加上各类关于培训、相关书籍出版都非常踊跃推出……似乎葡萄酒文化和消费发展在中国锨起了一个高潮。

     然而,就在不久前的一次交流活动中,给一群来自全国各高校里研究经济的老教授们讲解葡萄酒文化时发现,虽然他们在经济学领域各有建树,有些还是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和政府经济顾问,但在葡萄酒认识上可谓乏善可陈,老先生们问到的基本上非常基础的问题。无独有偶,每月两次在深圳市民中心举办的“葡萄酒生活教室”社会公益活动上,接触的都是来此休闲游走的普通老百姓,同样是求知若渴。基本上每次都要被问到什么是葡萄酒?如何分类?如何执杯和饮用?开瓶能存放多久?甚至为什么摇杯?……估计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得去耐心对待。这不由令人感叹,无论阶级层次的高低,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葡萄酒的文化普及在国内太滞后、太薄弱,杞人忧天之余不禁也陡增几分使命感来。毕竟,连胡主席都曾向世界放言:再大的问题拿到中国除以14亿就不是问题了,而再小的问题在中国乘以14亿那将是多大的问题?!

     目前,对于中国这个新兴葡萄酒消费市场,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鉴别水平普遍不高,普及和提升葡萄酒文化的认识仍需时日,只有懂葡萄酒的国人多了,葡萄酒的品质、文化等优势与差异才能凸现。不过,这又涉及到葡萄酒普及道路上是走向大众化还是专业化的问题。笔者也曾经撰文论述过。其实,无论是大众化还是专业化,两者并不矛盾,只是处于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要求,涉及到普及的广度与深度范畴。而当下最大的问题是在葡萄酒推广的初期,需要有更多人的接触到和参与,尽量争取足够多的新消费者加入到喝葡萄酒的群体当中来,形成良好氛围。当认知积累达到一定平台的时候,一部分消费者自然有向上更高的需求,然后趋向专业化、差异化、小众化发展。和金字塔一样,如今葡萄酒发展需要一个坚实广阔的基面,然后逐级往上递进。

     当然,在葡萄酒在中国普及运动不乏先驱者。例如2003年新天那场“普及风暴”,试图在进口葡萄酒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将葡萄酒文化普及到寻常百姓家。随之低价策略、利乐包推出……结果是理念很好,时机不对,落得个“前浪死在沙滩上”悲壮。

     葡萄酒在中国普及之路到底多长?亦如问永远有多远?说实话,这中国白酒在流传至今,可谓普罗大众,但又有几人是此中品鉴专家呢?你我不过这条路上的徒者而已。

 

写与2010年10月,刊于2010年《美酒生活》冬季刊

 

发表评论

      作者介绍

      方军 Foundu

      酒类行业观察/评论员
      国际葡萄酒作家协会成员
      多国官方葡萄酒中国推广项目合作伙伴
      2013/2015 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评委
      葡萄酒·烈酒贸易与教育促进中心 创始人
      WINE HUB Founder

      作者其它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