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国酒的未来

2013-11-15 11:51 来源 :  《美酒通信》杂志 作者 :  汪子懿

  日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可是严冬极长酷暑极短。拥有先天优势的同时,也有不少的考验,这是中国葡萄酒的新基地,宁夏。

  宁夏,这个位于西部中心地带的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经商要道,繁荣富有。几千年后的今天,这个总面积仅为6.6万多平方公里的省再次迎来新机遇——中国的葡萄酒新基地。虽然处于北纬35度至39度这个葡萄酒带上,但天然环境并非良好:属典型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降雨多集中在6-9月,严冬极长而酷暑极短;年平均气温只有8.6度,比德国最北产区萨勒-温斯图特(Saale-Unstrut)都要冷;年降雨量不到200毫米,日照时间却高达3000多小时。蒸发量过大,造成了这里最严重的问题即“缺水”!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沙化是宁夏一个突出的问题,当地政府鼓励企业购买土地种植农产品用于防风固沙之用,而种植葡萄株是最佳的选择。然,在一切以产量为标准的基础上,外加没有很好的酿酒技术,葡萄酒始终只是把玩的“玩具”而已。2005年,保乐力加集团把投资方向转入中国,宁夏成为他们心中那块最佳葡萄酒产后,这些年贺兰山东麓孕育出许多新酒庄,其中不乏富有先进酿酒理念、懂技术又肯投资葡萄园和酒窖的精品酒庄们。

  即使9月底,海拔1000米的贺兰山山脚,阳光下气温通常在25度,夜晚温度则降到5度左右,巨大的温差让葡萄保有良好酸度;然而这里的严酷冬天来得早,为了防止植株死亡,酒农通常在11月就需埋土,并不长的生长期可能也是这个产区的先天不足,特别对于晚熟的赤霞珠来说更是致命,外加卷叶病现象严重,这些都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出自宁夏的红葡萄酒(以赤霞珠和美乐为主导)总带有一些梗味和微微辛辣感,透着一丝不成熟的气息,除非是不计成本的筛选再筛选。

  这次走访的几个酒庄和以前品鉴过来自这个地区的葡萄酒,总体印象是品质参差,以霞多丽为主角的白葡萄酒远优于红葡萄酒。

  令人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酒庄把着眼点放在葡萄酒本身,并投入新的酿酒设备、购入法国桶、请具有国际视野的酿酒师入主,而非游走在政客间和社交领域等华而不实的表面上。其中有最早的贺兰山,也有近些年建立的精品酒庄,如贺兰晴雪、银色高地、铖铖酒庄等。贺兰山自从由保乐力加集团完全拥有后,无论是干白还是干红质量提升明显;巴库斯酒庄的西拉也令人难忘。而其家的美乐,一品就知道是认真做事的酒庄、外加老板给于酿酒师充分的权利。

  虽然行程匆忙,没有去更多的酒庄拜访,但已感受到这个产区的蓬勃;也希望宁夏的酒庄主和酿酒师们能够认真研究产区特色,找到更适合这里的葡萄品种,为共同打造中国最佳产区而奋斗。

发表评论

      作者介绍

      汪子懿

      独立葡萄酒记者,FINE DRINK杂志特约作者,WINE杂志特约记者。APV国际记者协会成员。西班牙葡萄酒学校认证讲师,德国葡萄酒授权讲师。

      作者其它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