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穷讲究与文化自卑感
2014-07-26 09:59 来源 : 网络 作者 : 苏清涛Mirror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讲“有文化”与“没文化”的段子,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有文化,小口品红酒;没文化,红酒满杯干。”这不是玩笑,很多人确实在内心里鄙视“红酒满杯干”的行为。
见此真知灼见,我先是一笑,然后便自觉“错号入座”,非常谦虚地把自己归为“没文化”的一类,尽管我并没有对红酒“一口闷”过。
懂得很多关于一种酒的细节、仪式,固然是一件很有文化的事情,但问题在于,对细节的讲究,究竟是因为自己确实对那些形式感兴趣呢,还是只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品位有多高呢?你有足够的底气承认自己纯粹就是前一种吗?外国怎样我不懂,反正,在中国古代,礼仪、礼节之类的东西,在最初包含了深刻的政治意味,讲究某些无聊的礼节,往往就是故意显示出自己高人一等,并与那些“下等人”划清界限。
喜欢红酒文化固然是一种生活情趣,但如果因自己“懂得多”就去把不懂或不屑于那一套形式的人都定性为没文化,这优越感不是来得太可笑了吗?倘若对红酒文化缺乏真兴趣,却还要去讲究那么多的细节,表面上是在媚雅,实则是在媚俗——迎合一种价值观,让自己显得“高大上”。当然,还有一些人,他们讲究红酒的喝法,既与兴趣无关,也与装逼无关,而只是“为了不被鄙视”,也就是说,是处于“政治上正确”的考虑,是在追求一种安全感。在一个装逼的社会里,心理脆弱的人如何获得安全感?就是,自己也跟着装。
怎样的人喜欢装逼?记得俞敏洪经常说自己不知道服装怎么搭配,看来,成功了的人,都不需要装。只有不成功的人、心理上不够成功的人,才在哪儿穷讲究。(不成功的人,更加希望出人头地,如果做不到,就想办法让自己“看起来已经出人头地了”。)
想起两年前火爆的电视剧《双城生活》,里面的婆婆杨曼丽,打扮精致,举止优雅。从未去过英国的她,有板有眼地教儿媳妇享用标准的英式下午茶。她也会去老牌咖啡店喝一种叫清咖的咖啡:“侬晓得什么叫清咖伐?不加糖不加奶的就是,我们只喝这个”。她从来没有去过英国,却总是开口闭口“我们英国怎样”。剧中被其他人背后称清咖,得名于众人对其喝清咖时的神韵的膜拜。当儿媳妇郝京妮知道婆婆竟然从来没有去过英国时,忍不住大笑出声:“没去过英国,那她装什么装啊?”这笑声中,带着几丝轻蔑。
她为什么要装?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喝咖啡、红酒、葡萄酒要比喝茶时更讲究、更精致?这是一种“文化自卑感”。
文化自卑感,这个词语固然刻薄,却没有冤枉多少人。你看,一提起浪漫,大多数人头脑中的符号首先就是玫瑰花、音乐会、电影院、西餐、葡萄酒、圣诞节等等吧?大部分人心目中的浪漫元素,都是西方的,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浪漫,重要的并不是道具和形式,而是创意。
说起文化自卑感,还想起,前几年,很多用MSN的人认为自己比用QQ的高端。可笑不?可笑,我自己也差点被当时的氛围洗脑了。
说起文化自卑感,我还想到,中国人在用英语的时候,特别讲究语法,尽管我们在用汉语的时候都不怎么讲语法。更可笑的是,很多中国人,常常批评或嘲笑中国人英语发音不标准(但美国人却不嘲笑),可他们却不会嘲笑很多美国人、英国人的英语发音其实也不标准——他们对美国人、英国人说自己国家官方语言时带着地方口音表示认可和接受,却对中国人讲一门外语时带着口音很不认可。(类似的是,很多国人,不会说北京人普通话不标准,却爱议论其他地方的人普通话不标准,北京人也很少说别人普通话不标准。)
这下,豁然开朗,明白“穷讲究”的真正含义了:这里的“穷”,既不是物质上的贫穷,也不是“穷途末路”,而是骨子里的卑微感。因为自卑,所以敏感,因此,就更加在意那些无关痛痒的细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