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的玫瑰人生
2015-01-23 10:28 来源 : 经济参考报 作者 : 张皓
《纽约时报》在本地的餐馆食评和街头猎奇方面不遗余力。两年前,与帝国大厦仅一街之隔的一家不起眼的中餐馆,引起素以尖刻挑剔闻名的时报食评记者的注意。它的中外文招牌分别是“巴适成都”和La Vie En Szechuan(法文直译:四川生活)。大众平价的中国餐馆竟在曼哈顿街头玩法国范儿,起了个如此布尔乔亚的法兰西店名,让洋记者百思不得其解。熊熊炉火上煎炒烹炸出来的辛辣刺激川菜与忧郁凄美回肠荡气的香颂,在纽约街头就这样奇妙地对接起来了。
在曼哈顿,嗅着白兰地滴洒在热奶酪上所漾出的香气,恨不得转个街角就能找到一家法餐馆、咖啡馆或面包房。但牛哄哄的顶级法国馆子是要预约的。它们的广告从不推崇自己的菜品如何好吃以及服务如何周到,因为那是客人和报章杂志的食评做的事情。广告和海报上甚至看不到任何与食物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而它们的广告语言,一般的餐馆也是不敢使用的:“如果你期待优雅的时尚和艺文的品位,你是会在此享受到你理应享有的”。“若想体验纯正的法兰西时尚和艺术,请避开周日和周一。”(餐馆那两天关门)。顶级法式烹饪的确应算是既雅致又精致的艺术。他们标榜的原汁原味时鲜,包括从英吉利海峡法国一侧的多佛角所打捞的比目鱼,刚从橡树林中采出的佩里格黑松露。还有田鸡腿、大蜗牛、和鹅肝酱。而品尝橙酒蛋奶酥甜点,则一定要闭着嘴巴,把香气含在嘴里独自细细享用品味。
能够细细品味的还有法国香颂。
20世纪40年代,一位身材瘦小的法兰西“香颂”歌手,在巴黎用她的歌声书写着历史,并在日后成为不朽的法兰西音乐符号。虽然伊迪丝·琵雅芙的名字在中国不大为人所熟知,但国人应该对她的音乐耳熟能详。马年春晚,苏菲·玛索和刘欢的对唱曲惊四座,而他们所唱的歌曲就是琵雅芙的代表作“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在欧美世界,只要提到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或她的名字,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那个部分就会发生奇妙的反应。她的这支典型法兰西香颂已在欧美家喻户晓,变得近乎神圣,具有超凡的艺术魅力。歌名原意为“透过玫瑰色玻璃的生活”,是按照柔软法语的节奏,而非刚硬英语的节奏来演唱,因此被认为特别法兰西,甚至取代“马赛曲”,而成为法兰西的音乐象征。
当年也是在曼哈顿,一袭黑裙个子矮小的琵雅芙征服了傲慢的美国。她演唱的法国香颂,类似中国的民歌小调,吟唱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和爱情的主题,曲长不过三五分钟,只有极其朴实的伴奏。比的就是主唱者的功力,和对于音乐的把握及现场的处理。她没有华丽的管弦乐队交响伴奏,有的只是一架钢琴,一把萨克斯管,或是一只手风琴。在她流离和飘逸的游吟旋律中,美国歌迷们领略出巴黎的风情:枫丹白露宫的如诗如画、铁塔斜阳下的娟丽宛转、塞纳河左岸的惬意慵懒、香榭丽舍上的梦幻流连。歌手,浅吟低唱情意绵绵;乐手,韵律流畅默契十足。琵雅芙用她千回百转的歌喉,将万里之外的夜巴黎的娇柔,尽情带给了曼哈顿。既有灯影婆娑间的私语窃窃,也有裙摆摇曳的拉丁风情。英语民族的刁钻、冷漠和傲慢,彻底地融化在她的音乐当中。
除了耳朵,琵雅芙的“玫瑰人生”还可以用口眼鼻和手指来体验欣赏。就像她的歌曲有成百种翻唱一般,以玫瑰人生命名的鸡尾酒也有许多。既有用薄若莱干红葡萄酒打底调处,巧用浓郁酸樱桃和醇厚黑莓子的比例,来显出迷人的紫罗兰色或宝石红色;也有用木莓子酒或灰雁伏特加打底,掺加波酒、柠檬汁、枫糖浆、玫瑰色香槟和树莓果泥调成的。最经典的则是:在晶莹剔透的高脚三角锥形杯里,用紫红的覆盆子或艳红的曼越莓,加上清亮的杜松子酒,滴入淡淡的柠檬汁和沁人的玫瑰水,或许细心的酒保还会悄悄添上一两片鲜艳的玫瑰花瓣,就调成一杯摆在一方淡粉或果绿色纸垫上的精致的“玫瑰人生”鸡尾酒。清淡的酒香和着怡人的果香在舌尖和唇齿间流动,定会带来对她歌声的深度而立体的另类体验。
在曼哈顿能见到那种在法兰西大小城镇的街头再普通不过的小咖啡馆,它们有老旧斑斓的餐座,色彩黯淡的天花板,和颇为正 宗的法式点心。如丝的绵绵细雨中,轻推开店门,精致摆放的各式点心,会伴着浓郁的咖啡豆香气扑面而来,立刻把客人轻柔地裹进了“玫瑰人生”的音乐里。如不喜甜食,那刚刚烘烤好的伴着奶油香气的羊角面包,和夹着熏鲑鱼的法式三明治,会微微带来一丝丝地中海的咸味。还有既酥脆又可口的黄油酥小蛋饼,和浓香扑鼻的拿破仑酥蛋糕。蓝莓红莓和黑莓间或着绿色猕猴桃片的迷你型水果挞,可让人暂时摆脱奶酪和慕丝点心的诱惑。细细品尝各式法国糕点,一定要叫一杯纯浓香咖啡,或是刚刚打成的卡布奇诺。诱人的肉桂末儿,要轻轻撒到小小的白瓷咖啡杯里面。老饕们是会关照店家在清纯咖啡里点上一两滴白兰地的。苦涩和甜润在口腔中和舌尖上交汇,最终融化在柔润的淡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