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2001年说起。
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权;美国911事件爆发;中国加入WTO。
这三件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加入WTO,全面接入全球产业链分工,极大地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经济活力迅速释放。而世界经济总量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从2001年的33.61万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66.49万亿美元,翻了一倍。中国的加入,给世界经济带来全新的活力。
911事件爆发,推迟了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给了中国难得的发展空间。直到2011年11月,奥巴马在夏威夷APEC会议上,再次转向“亚太再平衡”。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国家自信和民族意识集体释放,极大地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葡萄酒从2001年的25万千升一路上涨,连续12年,直到2013年的138万千升的最高点。2012年,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出台。进口葡萄酒从2000年的3.51万千升也一路上涨,除了13、14年短暂调整,一路上涨到2017年的最高点74.5万千升。
20年,一次轮回。
2020年,国产葡萄酒产量是41.33万千升,规模企业的销售收入是100.21亿元,利润2.59亿。2021年,国产葡萄酒产量26.8万千升,连续9年下滑;进口葡萄酒42万千升,连续4年下滑。国产葡萄酒产量已回到20年前的水平。
中国人口在2001年是12.76亿,2021年是14.13亿;中国GDP在2001年是1.34万亿美元,2021年是17.7万亿美元;中国人均GDP在2001年是1053美元,2021年是1.25万美元。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年是6860元,2021年是47412元。
人口越来越多,GDP不断上涨,人均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已经实现小康走向共同富裕了,为啥葡萄酒产量和进口量连续下滑?难道中国人就是不喜欢葡萄酒?还是因为葡萄酒太过优雅,而我们更需要豪放?
然而,中国文化的基因何曾缺少过优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没有对美的感知和欣赏,岂能写出如此雅致的微醺状态?
白酒并非仅是豪放,葡萄酒也并非只有优雅。看来,事物的发展大都逃不过时间的定规。正可谓: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葡萄酒为何曾经繁荣?
1992年,邓小平南巡,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大步向前的序幕。这一年,也是人民币货币化元年。
改革开放初期,外国的酒水集团就在华侨的推动下,开始布局中国。例如人头马和天津农场管理局合作,成立了王朝公司。加入WTO之后,国际资本加大进入中国的力度。2001年,张裕和法国卡斯特集团合作。2005年,中法两国农业部的重点项目—中法庄园落户河北怀来,火热的马瑟兰品种,就是从那时开始在中国试种。
葡萄酒是随着全球贸易发展起来。在此期间,中国市场商业氛围活跃,消费力不断增强,是世界主要葡萄酒国家消化产能、输出品牌、获得利润的最好的市场。
与此同时,国内开始有很多资金流向酒庄。中国也掀起了一股收购国外酒庄的热潮。2008年开始,中国葡萄酒投资进入了“快车道”,中国目前有400多座酒庄,大部分都是2006年到2016年这十年间建立的。2008年,世界名庄拉菲在蓬莱建庄。2011年,法国酩悦轩尼诗集团在宁夏建庄。
2011年,中国迎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从2011年到2017年,是互联网最活跃的时期。商业创新层出不穷,国际交往更加频繁。在此期间,酒商做多葡萄酒的意愿很强,中国迎来了葡萄酒的新投资热潮,出现了“白染红”。
每个酒种都有两个东西最重要:一是消费价值;二是投资价值。葡萄酒产业恰恰是两者都兼顾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进口酒控制了话语权,形成了强烈的消费认知。
贸易和投资受国际局势、经济走向的影响很大,资本是风向标。例如茅台的股价上涨,就和国际资本密切相关。这些对葡萄酒的投资,如果把原因都归结为当时消费的巨大需求,显然言过其实了。两个原因最重要:一是看中产业未来;二是资金的转移。而这些投资,也客观上推动了葡萄酒市场的繁荣。
过去的葡萄酒热,并不是完全由需求端引发的,更多的,是由贸易驱动和投资驱动的。
葡萄酒消费为何走向低迷?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财长鲍尔森4月2日专门到中国,请求帮助。9月,世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11月,中国推出一揽子方案,史称“4万亿计划”。
金融海啸之后,全球经济失衡,世界格局出现变化,美国的灯塔之光开始变暗,也成为中国崛起的重大机遇。2009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在这一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也成为世界老大。
每个阶段,市场都有消费的主旋律,这和两点有关:商业氛围与生活形态。酒庄投资前期,投资人并未真正了解酒庄运营,2016年之后,随着酒庄投资转变为市场效益遇冷的时候,投资热度便迅速降低。
世界经济下行,国际局势复杂,2017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是分水岭,造成了一些列政策的调整和转变。直接反映到投资链上,是大幅的减少。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葡萄酒的影响远大于其他酒种。在中国,葡萄酒的家庭消费占比预估不超过15%,更多的是通过商业性宴请消化掉的。疫情影响了商业宴请、中外交流、包括各种活动。
这种情况下,葡萄酒市场蛋糕不是放大而是在萎缩。市场萎缩,竞争就会加剧。这样的市场,要比拼品牌力、渠道资源和成本控制能力,其实,比拼的就是供应链系统能力。
白酒特别是酱酒的强势,分流了资金和渠道资源。葡萄酒依然处于普及阶段,然而,市场环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导致传统市场操作方式没那么有效了,企业都在适应并通过尝试寻找新破局之道。
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进口酒和国产酒可以共生发展。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在存量竞争中,二者就会成为竞争对手,大家都要争夺渠道和客户资源,争夺消费场景。
这个时候,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和品牌,招商的效果都不会很好,因为经销商不好卖、不赚钱。而中国大部分酒商都是贸易商,大部分酒庄效益都不好。有些酒庄,有钱也舍不得投入到营销上,营销上的投入不像建筑,看得见摸得着,而且,投入了短期不见效就更不愿意再投。
进口国中,原本澳大利亚上升势头非常迅猛,因受“双反”影响,迅速下滑。2021年,澳洲酒量额均跌破90%,市场份额快速缩至3%。目前法国第一,占比达到46.76%,法国、智利、意大利、西班牙这四个国家占了中国进口瓶装葡萄酒市场的83%以上。
酒商销售为何如此艰难?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传统营销形态,沟通空间被打开。
贸易型电商例如淘宝、京东的出现,给行业带来了第一次冲击;微信、微商的出现,带来了第二次冲击;抖音、快手的出现,带来了第三次冲击。他们改变了沟通方式、传播方式、销售方式,分化了渠道,影响了消费。
贫穷的本质并非懒惰,厂商都想把酒卖好,都很勤奋,然而,时代变了。
传统4P依然有效,但内涵已变。传统媒体已失去优势,移动端媒体变得更个性、更精准、更及时。信息流、物流畅通后,地域界限被打破,以往偏僻落后的地方,只要有网络和手机,便可与世界相连,能量被释放了。
从需求端看,中国消费者有消费能力,也有消费意愿。从供给端来看,市场上不缺酒。真正的问题出在中间供应链环节,一是低效;二是分化;三是浮躁。
低效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厂商合作模式和关系上;二是体现在酒商和渠道商的关系上。厂商合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反而变得更加脆弱。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事,已引不起酒商的兴趣。酒商和渠道商之间,利益链条的设定比销售本身更重要。
很多厂家为了冲量,通过政策压货,零售端销售不力,不动销,资金链就紧张,再进货也难。厂家和商家纷纷开辟线上,搞短视频、搞直播,直面C端,价格低。市场萎缩,消费的蓄水池也在缩小。而越来越多的厂商,已经脱离了踏踏实实做市场的初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目前,KA卖场销售不如从前,中间利益链条设定和产品开发是关键。在城乡市场或者中心城市的一些特别的店,渠道关系主要还是终端老板的影响力,但终端老板和C端之间的关系在变淡,由强关系变成了弱关系。店主推荐的动力也在减弱。竞争是一种原因,毛利空间少,动力也不足。毛利空间大的,由于电商发达,导致很多产品的价格比较透明。
目前,厂家正在干酒商和渠道商的事,酒商正在干厂家的事,渠道商正在干酒商和厂家的事。沟通的便利,让很多信息不再封闭。互联网改变了运作模式,渠道传播已经一体化。一旦定位交叉,市场自然就要改变,当然,也很混乱。
以前企业和品牌必须通过传统渠道才能和消费者见面,但现在可以直接互动。线上销售占比不断上升。渠道碎片化之后,很多品牌找不到自己的主渠道了,什么渠道都想做,很分散。这些变化本质上让品牌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个人成为品牌IP,只不过强弱而已。
很多自认为销得不错的,大部分不是品牌打造得好,是渠道作用的结果。一旦渠道力达到上限,品牌就到头了,或者一旦渠道力减弱,销量就会减少。
强势区域品牌,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有护城河,就会开发很多产品来阻击对手;就要把品牌上升到精神层面进行地域概念教导,甚至成为信仰。然后用密度和深度来维护,主要是“挤压式操作”。
但这种方式最终还要取决于两点:一是经销商、渠道商的配合;二是品牌力。你的品牌即便在当地非常好卖,但品牌代表的是中低端形象,一旦上升到高端消费环节,品牌力便够不到了,因此,消费者就会去选择代表高端的品牌。这不是渠道的问题,是品牌力的问题。因此,企业要提前开发子品牌,要用时间来养。
虽然渠道力看似在减弱,其实渠道的作用依然是最强大的,只不过你要用新手段为传统渠道赋能。社群消费日益增强,定制化合作越来越流行,这也契合酒商的多元需求。目前看,中心城市品牌化驱动为主、乡镇市场是渠道驱动为主,由中心城市向乡镇做递进演变,不断交融。
未来三年,5G新营销、数字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社会的大变化。随着科技和工具的迭代,品牌传播、渠道、商业模式还会发生改变。
市场正在发生三大巨变
第一、产业巨变
葡萄酒产业存在的价值是大于其他酒种的。葡萄种植不需要占用耕地,和粮食生产不冲突,还能结合生态。特别是酒庄形态,是三产融合的典范。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代替手工,效率更高,成本降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时代,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今天,我们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以新科技、新能源利用为核心,社会开始进入到智能化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厉害的地方在于:以前每次工业革命都是新工具淘汰旧工具,现在开始淘汰人。
海尔以前是一家冰箱生产企业。现在的海尔为用户提供衣、食、住、娱的智慧全场景解决方案。它已经不是一家生产冰箱的企业了。这个时代,市场和技术相融合,持续创造新商业价值。
我们不要以为葡萄酒是传统产业,和现代科技没有关系。当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世界国家,就是受益于产业革命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而旧世界葡萄酒国家,也都纷纷引入技术来推动产业变革。
例如,我们现在使用的不锈钢罐,就是二战之后首先在美国加州得到迅速发展,被当时的酿酒师誉为最完美的发酵工具。它可以更好地保留葡萄中的天然果香,更有利于控制发酵温度,市场也转向果香浓郁的葡萄酒。美国推动了快餐酒,大大利于葡萄酒的普及。快餐酒更需要标准化、稳定性以及以低成本,而这些,必须用科技手段才能解决。
今天的中国,已经领先于世界进入5G、人工智能及数字化时代。未来,各行业都将面临从科技产业化到产业科技化的整体跃进。同时,各产业也将面临数字化、智能化和科技化改造。中国葡萄酒产业也迎来了登顶世界舞台的时代新机遇。
第二、消费巨变
消费巨变的底层逻辑依然是基于互联网和新科技的普及应用。从消费角度,它极大地释放了消费需求,从而倒逼企业满足这些需求。因此,产品的边界、企业的经营内涵在发生质变。
企业必须从传统的思维中走出来,不要站在企业的立场,要用顾客的思维来满足消费者。因此,企业的产品开发及营销的价值提供,不再基于企业具备什么条件,而是要考虑如何创新需求和引领新消费。
原先的消费价值是由企业创造、消费者购买的,现在的价值是由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一问题。从目前看,消费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多样性、便利性、体验感。
第三、管理巨变
过去的管理更倾向于垂直化的计划管理,虽然组织不断扁平化,但依然是通过分工各司其职,按劳取酬。
现在更强调共生型组织。将顾客的需求与高效的供应体系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各方的连接。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组织之间基于协同合作进行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这有赖于认知的改变。如果不能改变,就很难理解市场,也很难做出判断和配合,组织就会陷入虚假繁荣的陷阱。
葡萄酒行业未来几年会怎么演变?
1、未来3年会在低迷中缓慢发展
从长远看,葡萄酒肯定是增量空间最大的酒种。但是,受三大因素的影响很大:一是经济状况;二是国际局势;三是疫情的演变。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形势很不乐观,国际局势会持续动荡,新冷战离中国越来越近,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风险越来越大。美国印钞,美元指数不降反升,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欧洲的经济面临危机。美国会收紧流动性,缩减购债规模。同时,采取加息策略,这样,国际热钱就会流向美国,美元走强,其他货币相比美元就会贬值。
疫情的影响并不乐观,除非有特效药问世且病毒的变异没有加剧。所以,可以判断,疫情一定是反复的。而国外疫情的躺平,对中国实施动态清零是很大的挑战。
未来几年,中国必将面临着极艰难的外部环境。重则有爆发局部战争的危险。其中,台湾问题是焦点,因为对美国来说,打台湾牌是用最小的代价就可以搅动最大效果的标的。
中国的优势在于有强有力的政府、庞大的市场,有长远战略。中国的很多事情,都是靠战略正确和时间来化解的。但是,中国毕竟和世界相融很深,很多国家出问题,中国也不可能不受影响。
中国正在积极应对国际局势,深化各项改革。正在进行乡村振兴并推动走向共同富裕。未来5年7万亿的计划,已经展示了政府的决心。中国的乡村经济发展,是应对外部经济下行最好的着陆点。就像当年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一样。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到“仗剑经商”的时代,否则,一带一路怎么走?光靠舌头融化坚冰是远远不够的。
从消费市场看,一是基本面没有改变,因为正常的日子要继续过;二是酒水的消费结构会不断变化,消费分化会自然进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三是局部市场依然有机会;四是产业竞争本身不是吃大锅饭,对于强者,这就是机会。
所以,短期内,葡萄酒的消费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回升甚至走高。同时,在存量争夺中,竞争会变得更激烈。但是,消费结构正在深层次变化,机遇也在其中酝酿。
2、做进口酒的风险会加大。
做进口酒,和国际局势、国家关系、关税、汇率、仓储运输等密切相关。只要在某些环节稍有变化,都会影响成本和效率。
中美关系只会更恶劣。做美国酒的企业,要分散风险。虽然贸易战打了几年,贸易量不减反增,后来的关税有所回调,看似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千万不要抱有幻想。
澳大利亚是美国的坚定跟随者,五眼联盟具有人种上的血统,而澳大利亚政府又是无脑的跟随,中澳关系最终一定要跟随中美关系的尘埃落定而定,在此期间,中澳关系不可能好转。
法国葡萄酒现在是进口量第一名,但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法国虽然要平衡中国,但又不可能和美国撕破脸,法国是依存于西方阵营的,这点不会改变。
做智利酒、意大利酒、西班牙酒的风险相比小一些,但也要注意。其他国家,风险不大,但量上不来。同时,也要留意国外成本上升及报关运输环节带来的影响。
看似2021年进口量、进口额有所收窄,且有回升的态势,但不要乐观。当然,进口原酒可能还会增加。国外会制定更好的价格吸引中国市场,而部分中国酒企,使用进口原酒会更划算。这要看中国产区能否做好替代,毕竟每年有接近1.5亿升的体量。
3、进口酒与国产酒会出现“霸权之争”。
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市场,消费者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网上流传的一句话是:企业家有国界,但生意没有国界。
如果你真这样认为,你对这个世界太乐观了。民族情怀这个东西不能用生意来衡量。如果国外企业在中国不赚钱,如果双方剑拔弩张,你再看看生意有没有国界?
强者定规矩,弱者谈包容。未来几年,进口酒和国产酒会出现“霸权之争”。有五个原因导致:一是国货崛起的大环境;二是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三是中国商品的品质提升;四是存量竞争的客观要求;五是国产酒的推广力度会加大。
控制话语权是西方国家的看家本领。英国在成为全球化1.0时代的灯塔国和美国成为全球化2.0时代的灯塔国的过程中,攫取了大量的财富,网罗了大量的人才,在全球普及他们的“普世价值”。这种“霸权之争”历练出来的话语权能力是一流的。
他们通过媒体控制、文化渗透、价值观宣扬、反智愚民教育等很多方法来实现话语权,包括情报控制。美国本土的哲学思想都是实用主义,因为,拓荒不需要哲学头脑而需要的是强健的体魄。这种实用主义价值观造就了今天的美国现象。
法国的“骑士勋章”看似是一种荣誉,换个角度,它已经成为法式营销的独门秘籍,甚至是一种“营销阴谋”。世界级葡萄大赛,葡萄酒大师的评选,各种葡萄酒课程,每年不断产出的葡萄酒品酒师、酿酒师。一切的指向就是:国外的葡萄酒比国内发达,自然产品更好,这种认知不断影响着消费。
葡萄酒其实没那么复杂,也不是高科技产品,只要有好的种植环境,踏踏实实种好葡萄,认真酿酒,都是可以的。进口酒是中国消费者的真正启蒙者,谁教育了消费者,消费者自然更相信谁。
这种霸权的核心体现,从种植酿造的角度,是很多国家定的“规矩”;从消费角度,是认知和话语权;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是供应链效率;从品牌的角度,是商业价值。
当然,这一切都在改变。
中国人的自信从2008年之后开始恢复。随着中美之争的白热化,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也更方便的了解中国,中国人从崇拜西方到平视甚至认识到了很多国家骨子里的丑陋。
再有就是中国酒的品质也在不断提升并赢得赞誉。一批酒庄虽然销售不太好,但的确为中国葡萄酒赢得了尊严。反映到消费端,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的认知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速度是很快的。我认为,未来3-5年,中国葡萄酒的形象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就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4、头部产区会在3年左右时间形成
产区时代来临的标志有两个:一是产业的集聚效应;二是产区的背书功能。
产区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品牌概念。既是葡萄酒产业聚集区,也是葡萄酒旅游度假体验地。产区决定了产品的风土特色,也承载了品牌的信仰和精神内涵。产区做好了,可以带动企业成长并释放叠加效应,产区企业做好了,也可以反向推动产区知名度的提高。
产区属于政府,而企业和品牌要想获得足够的影响力,并不是短期所能成就,所以,政府的推动力度是决定性的。未来,虽然产区会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但,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1-2个产区必将是最大利益的获得者。
中国产区座次正在重排,正面临着“老大”争夺战。3年左右,中国产区座次将初步排定,产区的形象会基本明确,头部产区阵营必然会形成。
中国产区赶超世界产区并树立自己特色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智慧种酿。中国产区中,也一定会出现智慧种酿的代表产区,这是中国产区树立地位的时代机遇。
另外,产农旅融合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但不要认为单纯依靠旅游就能带动葡萄酒。产区牛,一定是产业牛,产业强。产业不强,想依靠旅游带动产业发展是很难的。
未来三年左右,一定会形成2个左右的核心头部产区,2-3个特色产区,组成产区矩阵。其他产区更多是跟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核心头部产区,才会成为最大利益的获得者。这样的核心产区一旦形成,格局轻易不会改变。
目前看,具有第一竞争力的产区是宁夏、新疆和烟台。宁夏要实施中国葡萄酒的普及工程,推行智慧种酿,推动三产融合。同时,做好三方面:一是要重视龙头酒庄的带动作用,二是通过新商业模式打造,打通销售管道;三是实施资本战,进行品牌输出与共享合作,扩大招商引资。新疆产区太大,一方面要对整个产区重新定位并实施产业科技化,另一方面要进行细分并以点带面。烟台产区要加强管理,实施形象提升工程,化劣为优,缔造新营销基地,成就新一批龙头企业。其他产区须重新定位,做好规划,明确形象,加大力度,构建竞争优势。机会都有,就看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
5、线上销量会放大,模式逐渐完善
中国社会已开始进入智能化商业时代,线上已成为日常工作、学习、交流的平台,也成为重要的销售管道和品牌传播的阵地。
传统渠道驱动和酒商合作模式依然会是主流。但线上销售会不断放大,以直播为核心的销售形态会不断演变,会走向“垂直化、专业化、平台化”。老板一定要重视线上,要采取新模式新玩法,加大线上的力度。
线上销售和线下不同,对产品、管理、推广、物流要求等都不一样。但是,只要老板重视,敢于下功夫推动,敢于尝试和坚持,一定会有效果。
未来几年,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等几大平台都会不断与时俱进,同时,要高度重视抖音。抖音起家于移动端,具有天然的流量基因,延伸出电商,是有独特优势的。
对每个酒庄来讲,都要做好电商和直播。要持续做好店播,放长远,构建自己的爱好者社群。把直播放到车间、葡萄园、酒窖里,也可以做自己品牌的IP,和各种活动结合,例如产区的情怀、乡村振兴等。如果为了短期出销量,可以和各类头部网红合作。
6、定制化合作会更加流行
定制化主要是针对三个方面:渠道定制、企业定制、个人定制。这三种定制取决于企业的销售模式。例如对社群化模式来说,个人定制、企业定制很重要的。从销量看,渠道定制是重点。
渠道定制包括很多方面,例如针对专卖店渠道、餐饮渠道、线上渠道、卖场渠道、跨界渠道等。在渠道定制中,可以按人群属性、场景进行划分。可以开发共享品牌、专属产品等。
企业定制主要是提供好个性化服务。企业定制和渠道定制的侧重不同,渠道是销售管道,是销售平台,是针对大消费人群进行的产品开发。企业定制要注重专属特性。
还有一个重要的定制化合作,就是葡萄园的定制合作。有人愿意投资建厂,也有的愿意合作定制葡萄园,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更加灵活,对酒商这个群体很适合。
第七、会诞生1-3个网红新品牌
传统企业很多在试水线上,目前看,已经有企业吃到了网络销售的红利。未来三年,可以预见,更多企业开始掌握线上销售技巧,对网络营销越来越熟悉,从产品开发到团队建设、市场推广到与C端、网红的对接都会越来越专业,物流也会越来越便利。
在此之前,很多线上销售主要是企业自己的店播,或者和网红个人合作。未来几年,一定会诞生越来越专业化的线上销售平台型公司。并运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越来越精准的对接消费。
以前线上销售只要便宜就好卖,这个情况会不断改变。而线上的客单价也会逐渐摆脱低端、低价的现象。很多平台也会出台相关政策来刺激。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更多的网红新品牌,他们深谙网络营销之道,会更快速的崛起。而且,也必然会从线上走到线下,相互融合。
最后给你的四个建议
1、产区政府必须抓住机遇
目前这种市场环境,对产区来说,是重大机遇。关键是政府的重视程度。由于葡萄酒是长线产业,给当地政府贡献的税收有限,甚至还要扶持,所以,很尴尬。重点工作不是搞旅游度假,而是对“产业链进行整体重构”,形成特色和优势,从而改变产业格局。其中牵涉到了商业模式即如何盘活产区销售等问题。
2、回归本质,踏实做好自己
对企业来说,要调整好心态,在“大于小、进与退”中做好选择,踏踏实实做好本分工作,结合自己的情况,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真正把重点放到自己能够得到的地方,做好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静下心来,认认真真把根据地市场做深做透,把自己的模式坚定地做好,别到处打井。
3、培养好队伍,人是关键要素
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关键还是在人。优秀的团队往往不是管理出来的,是领导出来的。强将手下无弱兵,跟着能人,你也能;跟着窝囊的人,你也窝囊。一个厉害的领导,直接决定了企业的走向。市场还是那个市场,人变了,连企业的空气都会变。而且,这个市场,老板必须躬身入局,亲自参与。很多酒庄庄主,不能“做庄”,要善于跑市场,善于与酒商打交道。
4、产品开发要坚持三化
多元化、场景化、娱乐化。做品牌和做销量不矛盾,是一件事。产品开发上,不要总是抱着大单品策略不放,要多元一些。叫做“大单品思维、小单品策略”。尖刀产品、销量产品、利润产品、形象产品都要有,但做好主次划分。其实,最终哪个产品能走出来,就可以把哪款产品作为重点,当然,开发之前,要结合好品牌的定位和形象。再有就是定价,葡萄酒产品的定价不取决于你的成本高低,更多的取决于你要做的市场。
在新经济的视野中,没有夕阳产业,没有传统产业,有的,只是对旧模式的颠覆和生生不息的创新与坚持。中国葡萄酒迎来产业新周期,互联网、新科技、新消费、新模式等贯穿了未来产业的全部。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现阶段,企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在市场上能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