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葡萄酒企业的三个普遍现象
2022-05-11 15:39 来源 : 王德惠葡萄酒观察 作者 : 王德惠
生存模式决定行为模式。
明星要保持颜值、保持身材,就要吃得了苦,把自己瘦下来。你为什么不行?因为你不是靠这个吃饭的。
何为表象?何为真相?我无法求,也求之不得。从行业看,没有好坏,只有选择;从结果上看,只有输赢,没有对错。
但是,有些东西还是值得思考和琢磨的。成功自有道理,也一定是做对了某些事情。接触了很多葡萄酒企业,有以下三个现象很普遍:
一、善于打井,不善于挖井
二战时期,德军有三大名将: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其中,曾担任过德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和司令官的曼施坦因,在战后,被英国军事法庭判了18年徒刑,1953年获释。1955年,他撰写了一部战争回忆录,叫做《失去的胜利》,这是一部对战争失败的反思。
在这本书里,他提到一个观点:不要在非战略机会上消耗掉战略竞争力量。
市场很大,能满足和创造需求的地方很多,但是,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在有生之年,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很不容易。每家企业都要有自己的主赛道、主航线。当然,市场发生变化,经营的战略要调整甚至大调,这也是必要的。
很多企业定位不明确,战略发展目标模糊,商业模式也不明确,没有主赛道,经常换航线,资源匹配很乱,看似每天都很忙,效果并不明显。例如有些企业觉得线上不错,也要尝试,结果搞得也不好,很快就放弃了,学费也白交了。有的酒庄觉得自己也要搞休闲旅游,搞了几下,没啥生意,干脆就不做了。
企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定位。啥是定位?简单说,你是谁?你不是谁?战略本身也是取舍。你是一家生产酒的企业吗?你能给用户、给消费者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啥是商业模式?简单理解,就是你赚钱的模式。商业模式演变的核心是交易结构的变化。
例如电商出现了,厂家还是厂家,市场还是那个市场,用户还是那个用户,但是,干掉了中间的环节,直接由厂家通过平台面对用户。所以,厂家没变,用户也没变,但是中间的交易结构变化了。由此,企业的资源匹配都要发生变化。
每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主渠道,主航线,对应也要有自己的主打品牌,拳头产品等等。虽然时代变化很快,市场变化很快,但我们都必须要有主有次,否则,你的资源没法匹配,效率就不会高,价值创造就会出问题。
华为和联想做的都很大,但是,两个企业走的路不同,人才结构也不同,竞争力也截然不同,社会价值也大相径庭。海尔以前是一家冰箱生产企业。现在的海尔为用户提供衣、食、住、娱的智慧全场景解决方案。它已经不是一家生产冰箱的企业了,市场和技术相融合,改变了企业经营。
中国很多酒庄,很多葡萄酒企业善于打井,到处打井,但不善于挖井,所以,始终看不到水。
二、人才结构不互补
一般来说,一个团队由八种动物组成:镇山虎、远见鹰、勤劳牛、灵活猴、善战狼、迅捷马、看家狗、和顺羊。你看看,你缺哪个?如果企业很小,不需要那么多人,但在功能上是要有的。
强将手下无弱兵,反过来,弱将手下往往无强兵。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老总很厉害,往往手下也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很多私人企业,老板就是创始人,即便以前在别的行业赚到了钱,但不意味着对葡萄酒经营很适用、很在行。而且,常见的是,很多老板都有自己的其他产业,自己也不会百分百的精力花在葡萄酒上。不管是老板亲自抓还是聘请人来经营,往往出现的情况是:人才结构不互补。
老板自己没时间或自己在葡萄酒经营上不厉害,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在葡萄酒经营上有能力的人合作,或者聘请能力更强的人、更合适的人来经营。虽然,这件事有难度,因为合适的人才并不好找,但是,从操作原则上一定是这样的。
即便短期内找不到合适的,也要不断寻找和碰机会。因为,你的企业没有一个比较厉害的人,肯定是经营不好的。自己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是够不到的,就一定要舍得花钱、舍得给股份等各种形式,找一个厉害的人来。
以酒庄为例,一般来说,有三类老板:
第一类是技术型。喜欢葡萄酒,自己亲自种植酿造。技术型老板比较追求完美,做事情往往按部就班,缺少“江湖气”,缺少对销售的研究和执着。不善于和酒商打交道,这种类型的老板,如果自己也同时负责销售,是很难的。所以,这种类型的老板,一定要找个销售型老总来一起搞。
第二类是销售型。这种类型的老板,很多是江湖出身,做事比较快,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一切以市场为主,不太注重种植酿造的细节,也不太注重管理,一切为了销售。这种类型的老板,往往搞点销量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企业发展毕竟不是一个人的事,企业小的时候没问题,一旦企业越做越大,就一定要找一个管理型人才、品牌型的人才来互补。
第三类是资源型。虽然不是销售出身,也不是技术型,但是有很多资源,也有很多想法。这种类型的老板一般依靠个人也能卖一些酒出去。但是,毕竟是有限的,企业也不能完全依靠老板的个人资源。所以,这种类型的老板,既要找一个销售型的老总,也要找一位管理型人才,然后,把个人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形成新商业模式,不断裂变。例如怎么把传统的团购演变为新的“社群化商业模式”。
每个人都有优劣,不可能够到所有的地方,所以,企业需要团队。一个能力强的人的到来,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陷入困境的企业来说,就像“鲶鱼效应”一样,要让企业有活力,就必须引入新的人才、新的营销管理来变革。要革自己的“命”,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经营者的能力不够,又不愿意找能人来,这家企业就很难。所以,如果老板没有这个精力,你就要找一个厉害人来一起干。相反,你找了个“弱将”,这个企业很可能会被带到沟里。
现实中,很多企业老板喜欢听话的人,喜欢顺着自己的人,而不是互补的人。
当然,人才难求。至于,互补的人有时性格未必合适,这就要看实际情况了。例如要依靠文化和制度来完善。
所以,企业老板一定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找到一个合作者,舍得花钱,舍得给股份。当然,一定要有慧眼,这对于老板来说是致命的,看人准不准,很关键。
三、要及时剔除烂苹果
一个苹果有一部分已经腐烂了,如果不及时把腐烂的地方干掉,这个苹果很快都会烂掉。
做企业不存在“向善之心”。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现。如果没有,这个部门就不应该存在。员工可以培养,把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提高,但是,领导往往不是培养出来的。这种东西是因人而异的。
是骡子是马,溜几圈下来,行还是不行,基本就有判断。所以,作为老板,你自己一定能够看得出,哪些人能干出一番事业,哪些人只要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好就不错了。有了这种判断,就要采取行动。至于试错的成本,你自己要掂量好。
对于苹果中腐烂的地方,老板要能够及时发现,发现了要及时处理,防止苹果继续烂下去。最怕的就是,老板发现不了,或者自己本就是腐烂的,如果是这样,就很麻烦。但是,老板可以通过某些制度、某些学习来获取改变。
只要老板是清醒的,就一定能够看出来。看出来之后,关键的就是要调整和改变。绝对不能等等看,或者碍于面子,或者碍于友情等因素。
相反,对于好苹果,要给予更多的奖励和鼓励,从长期发展来看,要通过文化和制度来实现。
对烂苹果的定义很多,我觉得主要从三方面来衡量:道德水平、团队精神、工作能力。
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在2011年曾撰写过一篇内部文章,叫《一江春水向东流》,为轮值的CEO鸣锣开道。在这篇文章中,他回顾了自己从个人英雄主义到相信团结就是力量的心路历程,回顾了公司的组织机构从无到有到实行轮值制度的演变,写的非常朴实,但,充满智慧,建议大家自己去读读。
时代不断在变,而且变化很快。我们不仅要“以变应变”,更要“以不变应万变”,因为,在企业经营中,有些东西,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