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马稷失街亭说起。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经过两年准备,于公元227年,带领大军驻守汉中。临行前,他写了一篇著名的奏章《出师表》,要兴复汉室。这也是他的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作为据点。虽然当年刘备也劝告过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虽然也饱读兵书,并且出过一些好主意,但还是不堪大任。但是,诸葛亮没有听,还是重用了马稷,让他驻守街亭,并嘱托其当道扎寨以拒魏军。当时的魏明帝曹睿,派大将张郃抵抗。结果马谡不遵诸葛亮嘱托,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上山扎寨,导致蜀军惨败,诸葛亮也只能退守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我们再来看看苹果
我们都爱国,爱华为。但是,客观看,苹果这家企业的确是很牛。苹果App Store生态系统在2020的销售额是6430亿美元。2021年,截至9月30日,苹果的总营收便高达3658.1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3万亿元),净利润为946.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050亿元),涨幅为64.92%。
相比之下,中国的华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华为2021年全年总营收6340亿元人民币,下滑了28.88%。
但是,苹果也不是一出生就这么牛。1985年,因与管理层的分歧,乔布斯离开了苹果,随后创立了电脑公司NeXT。1996年,乔布斯将NeXT出售给苹果。1997年前的苹果公司很糟糕,公司股价从1992年的每股60美元,跌至1996年年底的每股17美元,年销售额也从110亿美元跌至70亿美元,市场份额更是从原本领先的12%跌至4%。而且这一颓势似乎仍要持续下去。
然而,乔布斯重返苹果担任顾问。1997年,乔布斯被任命为苹果临时CEO,1998年苹果推出iMac。2000年乔布斯成为苹果永久CEO,乔布斯把苹果公司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企业之死大多不是市场造成的,将领指挥失误往往会造成全军覆没,企业用人不当往往会毁掉大好前程。
企业做不好的两大主因:一是决策失误;二是用人不当。企业本身没有生命,有生命的是人。只要有远见、有创新、有执行力的人在,企业就有希望。反之,好企业也会死掉,有再好的资源,也发挥不出作用。
认识一个进口酒企老板已经有很多年了。人很有能力,企业从0开始,做的不错,八年左右时间,已经达到了上亿的规模。但最近这两年,经常聊天的时候,感受到他的困惑。
以往的老员工,有些人的人品非常好,也非常忠诚,都是经得起考验的,但能力跟不上了,到底要不要重用?其中有的重用之后,影响了企业发展。有部分是后来到公司的,能力比较强,但人品在老板看来有问题,让老板很担心。曾经安排过不同的人员一起负责,结果经常搞不到一起去。也曾经花高薪聘请了总经理,也一度放权,但效果还是不好。所以,很头痛。现在的市场不仅萎缩,部分市场还很危险。
很多企业认为,有钱才能吸引更好的人才。任正非说:我先把人才搞定,自然会产生更高的价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不同的假设。
任正非曾说过,末位淘汰制就是个笑话。每年干掉10%的员工又有什么用呢?不如干掉10%的不合格干部。后来华为就按照此执行,结果发现团队气氛变得越来越好。
格力的董明珠也说过,干掉一个高管比干掉100个员工都管用。强将手下无弱兵,干部厉害员工就没有差的。如果领导意志消沉、能力低下,他的团队又怎么可能有能力?怎么可能有干劲?
更多的时候,很多企业之死并不是死在战略上不行,而是死在了“人”上。如何识人、用人,如何管理,是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
企业小的时候往往老板身兼多职,名义上是老板,其实也是业务员。企业大了以后,老板自己已经顾不过来,原有的兄弟们也很难应付诸多局面。人员要增多,矛盾也随之而来。特别是老人和新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往往都是令人头疼的。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很多企业擅长研究战略和营销,却经常忽略用人和管理。可是,做得好的企业,不断成长的企业,解决好管理问题特别是用人问题,却是真正的成长核心所在。
历史上的历任皇帝,用贤臣、重能人者无不兴旺发达;反之,无不走向没落。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知人善用,广开言路,选贤任能。魏征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的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战国时期,楚国曾有一个叫卞和的人,他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于是准备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看到这块其貌不扬的石头,找来工匠鉴定,工匠却说:“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罢了。”楚厉王非常生气,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就把他的左脚砍去了。等到楚武王即位之后,卞和又来献玉。楚武王一样找来工匠,对此工匠的答复依旧:“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将他的右脚砍去了。最后楚文王即位之后,召来了卞和,最终才发现这块石头真的是块绝世美玉。后来这块玉被雕琢成了大名鼎鼎的“和氏璧”。
就像《鬼谷子》所说: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拥有一双慧眼,当个好伯乐。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能成大事者必以用人为先。
每一个企业都不会永远高速成长,也不会永远顺利发展。市场上的沟沟坎坎每天都会面临,用不着天天谈谈战略,但管理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而如何识人用人便成为真正的关键。
从用人不当上看,有“原则性”用人不当和“方法性”用人不当两大类型。从管理上看,关键在于如何“选拔”和“使用”。
在选拔干部上,华为有四点原则:华为干部不是终身制,公司不会迁就任何人,绩效考核末位淘汰日常化,烧不死的鸟是凤凰。
在华为看来,公司是一定要铲除沉淀层,铲除落后层,铲除不负责任的人,一定要整饬吏治。对于一个不负责任而且在岗位上的人,一定要把他的正职撤掉,等到有新的正职来时,副职也不能让他干。对于长期在岗位上不负责的人,可以立即辞退。若不辞退,这个队伍还有什么希望呢?若你不能认识到这个问题,你就不会有希望。没有一个很好的干部队伍,企业肯定会没落。
总会有一部分人受委屈,真正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今后如何能做大梁?
虽然我们还原不了历史,版本也有很多,但单就使用马谡事件来看,失守街亭,损失重大,看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都存在用人失误。
任正非说:“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企业文化是硬币的两面,从企业诞生开始便存在了。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老板,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管理制度就是最直接的体现。而体现在用人识人上,到底如何处理“人品”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呢?或者说,如何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呢?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话,直译过来的意思是:“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蒙牛的牛根生曾说过:“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但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啊。
纵观中外企业,仅仅依靠“忠诚”二字,能够让企业腾飞的少之又少,更多的反而是鸡飞狗跳。
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一般而言,真正有才华的人,应该是非常勤奋努力的,应该是具有自律精神的。否则,才华从哪里来?至于性格问题,的确是有些复杂。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在公司里混了多年,能力都没有见长,那么,人品是否值得怀疑呢?如果一个人的人品非常好,能力是否也会不简单?这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即一个人的才学是其德行的资本,而一个人的德行是其才学的统筹。在司马光的说法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人也;德大于才谓之能人也,才大于德谓之小人也。从孔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德才兼备是非常难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主张“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其实是徳为先的。
《论语》里最脍炙人口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孔子的德才观。
唐初魏征说:“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即认为德与才的关系要依环境而定
人品到底怎么衡量?这是个难题。一个人很听话不见得不做坏事;一个人很忠心,不见得孝敬父母;一个人乐善好施,不见得不拉帮结派。
实际上,历史上有多少人在高喊为民除害,其实质是在铲除异己,这是人品好还是不好呢?
看来,关于人品,的确不好评价,最多只有现世的标准。关于能力,也不好评价,不同的环境和平台,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看来,人品和能力不能脱离,讨论一个人的人品时,不能脱离一个人的性格和能力,否则就有偏颇。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偏。
春秋战国时,孟尝君门客众多,秦昭王想拜他为相。但有人进言:“孟尝君是齐国人,如果拜他为相,他一定会为齐国利益着想,秦国就危险了。”秦昭王改变了主意,将孟尝君关押起来,准备找个借口杀掉他。
孟尝君四处托人求情,找到了秦昭王的宠姬。宠姬答应替他说情,但提了个要求:想要孟尝君天下无双的一件狐白裘。孟尝君很为难,因为这件狐白裘他早已送给秦昭王。他把难处告诉了门客,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之时,一位善于偷盗的门客自告奋勇,并于当天夜里,趁黑摸入秦宫,偷出了狐白裘。宠姬得到狐白裘后,确未食言,孟尝君很快即被释放并强令回国。因怕秦昭王反悔,孟尝君不敢再耽搁,率领手下人连夜奔逃。一行人逃至函谷关时又遇了难题:按照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时才开关放人,而如今夜黑如墨,哪敢等到鸡鸣呢,正当众人犯愁之时,又一位门客站了出来,学起了鸡叫,引得城关外的雄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士兵听见鸡鸣,以为天色将明,遂开门放人,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逃出了秦国。“鸡鸣狗盗”一词亦随之流传下来。
有人说,没有鸡鸣狗盗之“能人”,孟尝君可能早就死了。那么,鸡鸣狗盗之人是不是人才,要不要重用?
这个问题牵扯到的是企业的定位和企业的战略问题。你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你的企业要干什么?你的企业的目标是什么?决定一个人是否真正适合企业、为企业所用,主要就是要结合企业定位和战略目标来。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重点,不同的需求。自然,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岗位,也要用不同的人。所以,用人当明白满足企业的战略需求和现实需要。
当然,我绝对不倡导企业任用“鸡鸣狗盗之徒”,而是不希望企业被条条框框所限制。
例如,这两年马斯克很火。《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榜单显示,马斯克财富达到1.28万亿,首次成为世界首富。
马斯克在多次接受采访中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并强调使用人才要明确基本出发点和目标,理性地推理和计算,也就是他一直所强调的第一性原理。据报道,马斯克为其人工智能团队招兵买马,对应聘者的要求简单粗暴:没有学历要求,只需对人工智能有深刻的理解,当然,必须通过核心编码测试。看来,马斯克更注重的是能力而不是学历。
任何企业都需要用“四层”来看人才:能力、德行、胸怀、价值观。基层看才能,中层看德行,高层看胸怀。但不管那一层,都必须和企业文化相融。
曹操用人善用利益,刘备用人善用亲情。都有其道理,但利益会缺少温情,亲情会滋生腐败。所以用人必须具有“多元复合性”,这必须要配合企业文化建设。其中,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你每天都要做决策,无论大事小事,公司的事还是生活上的事,都需要决策。可以说,成功与失败都是决策的结果。
很多人面对选择,无奈、犹豫、不知所措。甚至做了决策之后,后悔不已,深陷焦虑。
做决策最重要的靠什么?数据分析?头脑风暴?犯错误的资本?当然,这都取决于你的判断力。
但判断是怎么来的?判断力取决于什么?经验。是的,你的阅历、你的经验,会让你做出不同的判断。但是,即便都是很有经验的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不能仅仅说,是因为经历不同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你的价值观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取向。有了它,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做“乐”,什么叫做“苦”;什么是“多”,什么是“少”;什么是“给”,什么是“取”;“什么是“舍”,什么是“得”。
态度是根本,人品是原则。很多人不能成事,是缺乏认真刻苦、深入钻研的工作态度。人都有嫉妒之心。很多下属是不能容忍老板请比自己更高的人的。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自己受到重用,即便他的能力一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拉帮结派、巧言令色,无非是为了个人利益,表面坦荡荡,内心脏兮兮。
彼得原理告诉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达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岗位上。所以,如何让每个人发挥才能做到最好,的确是要“适才适用”。这是领导者的艺术。这必须要在企业内部构建人才的“新陈代谢”的机制。
过去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现在是“用人要疑,疑人还要用”。只不过之“授权”和“监督”两者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不想让下属赚钱的老板不是好老板,不想多赚钱的下属也不是好下属。正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但是,士兵毕竟很多,将军只有一个,不是谁都能当上的。所以,构建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当将军的平台,给予每个士兵以希望,这才是最好的发展空间。
往往企业的创始人都是控制欲极强的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参与。企业之初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企业大了以后,如何权衡“务实”和“务虚”?这是个命题。
那些依靠自己和一帮兄弟打拼发展起来的企业,一定要用正义的理性把友情的野性驯化,否则是难以做大的。
我们虽不可能做到无私奉献,但需要仁爱和诚信。最后,我只想说: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不仅要设计好利益模式,也一定要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干。用一句俗话说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就不能要搞到一起。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