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喝酒
2015-08-07 14:15 来源 : TastingAnnex 葡萄酒与烈酒顾问 作者 : 秦岭
古今中外,很多文人都喜欢喝一点,古代的李白、杜甫、陶渊明、张旭、刘伶、曹植都是好酒的文人,近些年代,周作人、范曾、梁实秋等大作家也都有喝点小酒的习惯,在他们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对酒和喝酒的感受都有一些记载,尤其是周作人,在20年代的时候,就记录过自己喝过葡萄酒和白兰地,而且竟然还知道香槟杯,让我感到很意外。
我不是文人,但我喜欢写东西。我也没什么酒量,但我喜欢喝一点。
我从没有觉得写作与喝酒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就像老舍曾经在文章中说的,他非常不能理解,他觉得想李白那种斗酒诗百篇的应该纯属例外,他本人喝了酒之后,完全无法正常思考写作的内容,所以写作的时候从不喝酒。
但我个人却感觉,或许老舍这种才是属于例外,估计老舍本身身体状况是非常不适合喝酒的,喝酒之后对他造成的影响会比对其他人大很多,这是其一,另外老舍本身是写小说作品的,小说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情节等等,都是需要缜密思考前后铺垫之后才能完成的,它需要大量并且是长时间的专注的用脑,才可以完成的,但是李白的诗则不一样,李白是诗人,李白的作品,每一篇20几个字到几十个字顶天了,过百的都非常少,五言七言为多,而且,诗情诗境的那种灵感,往往是来自于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事物,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的某一种特定的情感,这是一种突发性的、情绪性的、短暂性的感情,不需要太多的思考,甚至不需要是连续的文字,而酒精带给大脑的那种刺激,或许刚好适合诗兴的发作。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感觉,包括我这里要说的,文人与酒的关系,文人喜欢喝酒的原因,喝的多了,写的多了,突然发现了这两者想通的地方,就是两点,一是倾诉,二是坦白。
先说倾诉,很多时候喝酒,是为了想要发泄,想要倾诉堆积在内心中的一种情感,很多人喝多了之后,话会多,即便是平时沉默内向的人,喝多了以后可能都会变得叨叨不休,因为这是酒后的“兴奋期”所导致的,无酒不成席,估计也是这个原因,只要酒到位了,在陌生的人都能坐在一起海阔天空的侃。无论是因为有开心的事情想要庆祝而喝,还是因为想要借酒消愁,其目的都是为了可以让自己把内心的情感倾诉出去。
其实写作也是如此,相信很多喜欢写东西的人都会有的一种感受,并不是我们真的有多喜欢花费时间去写,而真的是因为有一些话,一些情感在心中,无人倾诉,无法发泄,最后憋到自己只能采用文字的方式,把这种情感从内心传递到纸上或是屏幕上。自己就深有体会,尤其是在面对很多悲伤的情绪,这种负面的情绪时常会让我觉得,如果不落在纸上,如果不把它写出来这种负面的情绪就一直不会停止的跟着我,只有把她宣泄出来,这段悲伤才算是结束。人与人不一样,有一部分人就像我一样,靠文字,有一部分人可能就需要靠健身出汗,有些人可能就是要去靠喝酒。
再说坦白,酒后吐真言,这个老话就很明白的说明了这一点,喝多了以后尤其是到了麻痹期,行为和语言已经不会受到大脑的控制,同时,行为和言语也不再受到各种道德的束缚,人可以得到一种释放的感觉。也不在乎对方是不是自己领导了,也不知道旁边是不是自己老婆的,什么话都敢往外放,最典型最出名的就是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个被大家千百年来传颂的不畏强权的行为,其实就是因为李白当时喝醉了,已经到了麻痹期,在他的主观意识中根本就不知道是天子,甚至我估计他酒醒之后都记不得有过被天子呼之的事情了。
写作也是一种坦白,李白在很多诗文中写明了自己喝酒的量“会须一饮三百杯”喝酒的瘾“百年三万六千日,日日需饮三百杯”还有他喝酒的结果“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陶渊明在他辞官之后的文字中也有大量的篇幅描述自己饥饿的感受和对酒的思念。再说近的,微博之所以可以横行,也是因为它满足了人想要“坦白”的欲望,倾诉只是其一,倾诉可以去找身边的狐朋狗友,但更多的是一种坦白,坦露自己某事某刻对某种事物的态度与感想。而很多这样的感受,或是不能够,对亲朋好友直接坦白的,或是很想谩骂职责不好对任何人说的。但是自己却想要说,想要说真话,最后选择这种文字的形式。人活在这个社会上,扮演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需要一个面具。而坦白,其实已经是人们内心很想要的,很难得的,甚至是很奢侈的一种行为了。
酒,可以让人倾诉、坦白,文字,可以让人倾诉,坦白,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文人喜欢喝一点小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