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葡萄酒的“民族风”和“世界范”

2023-07-03 22:06 来源 :  宁夏日报 作者 :  苏峰 李涛 杜晓星等

分享

       6月中旬,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美丽新宁夏 黄河千里行”采访小分队一行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听说,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上,红寺堡区拿下了过千万元的葡萄酒订单,与近百名经销商达成了合作意向。

1.jpg
空中俯瞰红寺堡汇达酒庄,红墙灰瓦的中国风建筑质感扑面而来

       趁着博览会余温,记者一行决定去看看红寺堡区的葡萄酒,这个用扬黄水浇灌而成的“时髦”产业:当地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0余万亩,大小酒庄数十家,跻身“中国葡萄酒第一镇”。

“中国风”酒庄

       记者一行来到汇达酒庄,那是一幢幢红墙灰瓦、飞檐翘角的建筑,小院地面由灰砖铺就,橡木桶陈酿区为陕西民窑造型……庄重质朴之感迎面扑来。在这座地道的中式酒庄里,流露出满满的民族自豪感。这里酿造的“千红裕”葡萄酒很受业界认可,多次斩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大金奖,让外国人为中国葡萄酒佳酿频频竖起大拇指。

       主持酿出这款“已惊世界殊”葡萄酒的人叫李财,是汇达酒庄总经理和首席酿酒师。43岁的“李总”言谈举止稳重。一聊才知道,他就出生在海原县的大山里,继承了老家人那股朴实劲儿。1999年,李财一家人搬到永宁县闽宁镇,时逢新家园上马葡萄酒产业。他从挖葡萄沟、掏酒渣这些“下苦活儿”干起,因缘际会学到了葡萄酒酿造工艺。2013年,汇达酒庄成立后,李财经师傅介绍来这里工作,从此就在红寺堡区扎下了根。

2.jpg
汇达酒庄首席酿酒师李财向记者介绍葡萄酒发酵工艺

       “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和电视剧《山海情》里演的一个样。”《山海情》播出后,李财不光追剧,还在网上反复刷剧,喜欢得不得了。去年,在宁夏拍摄的新剧《星星的故乡》,介绍的就是宁夏一家人发展葡萄酒产业的故事。其中,李财客串了一个葡萄酒老板角色,让他实实在在过了把戏瘾。

       其实,李财是个很“土气”的酿酒师,没有经过多少科班训练,全凭师傅言传身教和个人酿造实践,加上他对葡萄酒产业的深厚感情和独特悟性,让他酿出的“千红裕”葡萄酒别具一格,甚至登上了国宴,招待起了外宾。2014年,李财还到法国、德国、意大利考察,推介“千红裕”葡萄酒,学习国外红酒文化。就这样,“土气”和“洋气”在李财身上被完美融合起来,其中的“桥梁”就是葡萄酒。

3.jpg
“千红裕”品牌近年来多次斩获国内外大奖

       在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上,有数百名经销商走进红寺堡区各大酒庄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汇达酒庄。这些来客走进酿酒车间、酒窖、品酒厅,领略完从葡萄到红酒的酿造历程后,表现出了浓厚的合作兴趣。汇达酒庄董事长豆孝明“趁热打铁”,奔赴广东、福建等省区,与意向经销商谋求进一步合作。

       陶罐葡萄酒

       记者下一站要去的红寺堡酒庄,就位于定武高速红寺堡出入口,车辆进进出出,让酒庄高处竖立的红字招牌过眼无数。

       在红寺堡酒庄记者遇到了正在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挂职副局长的孙悦,她是宁夏大学葡萄酒与园艺学院的副教授,是葡萄酒领域的行家里手。挂职半年来,她深入走访红寺堡区各大酒庄,倾心平生所学促进产业发展。孙悦老家在辽宁,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培养的博士,来宁夏5年多了,在这里扎下了根。让她和宁夏结缘的“媒婆”,就是葡萄酒。

       走进红寺堡酒庄地下酒窖,记者没有发现一只只橡木桶,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件件古朴陶罐。“这是一个创新之举。”孙悦解释说,橡木桶一般是从国外进口的,一只动辄上万元,且只能利用两三次,成本不菲;一只陶罐价值数千元,还能重复使用,陶罐里的微氧环境有助于葡萄酒成熟。关键是,陶罐能最大限度保留葡萄酒的果香和酒香。

4.jpg
红寺堡酒庄的酒窖里,传统的橡木桶被古朴的陶罐取代

       红寺堡酒庄员工宋岩松告诉记者,这种中国特色的陶罐葡萄酒很受市场欢迎,酒庄推出了“我的故事”私人定制款,最近市场行情火爆,一天就要发货6000瓶。

       这里的酒窖不小:占地3000平方米,别有一番洞天。里面到处弥漫着湿冷之气,让刚走出夏日阳光的记者感到寒彻入骨,但这却是储酒的最佳环境。走到酒窖尽头,来到了品酒区,两面墙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红酒。其中一款打着“1236”标识,就是为了纪念“1236”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这是红寺堡开发建设的缘起。看得出,红寺堡酒庄庄主白军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

5.jpg
品酒区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红酒和各类获奖证书

       “共产党好,黄河水甜。”对于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移民搬迁政策,广大红寺堡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用这样一句朴实话语来表达内心那份深情。由黄河水浇灌出的葡萄酒产业,就是一项十足的富民产业:单说酿酒葡萄用工吧,红寺堡区一年就达到近10万人次,能带来近亿元的劳务收入。

6.jpg
酒窖的长廊一眼望不到头

       有人说,葡萄酒是舶来品。可记者在红寺堡区采访葡萄酒产业,却从中感受到浓郁的“中国风”:无论是建筑风格、酿造工艺、品牌命名,还是葡萄酒人的“锻造”历程。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葡萄酒产业,已在红寺堡区牢牢落地生根,并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发表评论